开车去医院看病,经常被堵在医院门口,
短则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
每一分一秒,
对于病人来说,都是痛苦的煎熬

乘坐交通工具去医院,
下车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过天桥、走地下通道……
到了医院,
又要祈祷顺利停车、楼上楼下几个来回,
才能顺利看上病……

看病人多、交通堵塞、停车难、公共设施不完备、看病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排队……说到底就是医院的交通系统出了问题,这种现象在城市中心大型医院尤其突出。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汽车时代的时间较短,对汽车的理解不深,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借鉴与学习国外交通疏导之法,不失为一种前瞻之举。

看病人多、交通堵塞、停车难、公共设施不完备、看病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排队……说到底就是医院的交通系统出了问题,这种现象在城市中心大型医院尤其突出。

筑医台资讯为此采访了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郑东院区规划设计者——深圳市柏鹏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总裁、深圳市协鹏建筑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朱希。

朱希

1、解决医院交通难题的切入点——城市大交通

(1)交通的考虑范围与医院服务范围成正比

从目前患者看病的交通现状来看,很多都是跨区或者是从村镇到城区。一般的大型医院都是医疗中心,辐射范围到省、市、区,所以交通范围也长达省、市、区的距离。交通动线设计涉及到车辆行驶距离和车速,一辆行驶在路上的车在五公里、十公里甚至是五十公里以外,司机就会对路线进行选择。

所以车行路线的选择往往是从几公里以外就开始设计了。这并不是建筑师在所在地块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从城市的大交通方面入手,思维不能局限在地块范围内。

(2)与公共交通接驳的可达性

大部分经济水平一般的患者都会搭乘公共交通系统来看病。从乡村、县城到省城甚至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此时的交通就不是市内交通的概念。医院周边需有多种交通工具的存在,并且具备很好的可达性。

在公交方面,医院门口要有站点,站点到医院门诊距离不能太远。公交车站分布在马路两侧,两点一错开就是500米,如果没有天桥,那么人的步行就很困难,更不用说老人、小孩、孕妇。所以要考虑天桥、地下隧道对步行、公交接驳的可达性,这些都是医院管理之外的事。

在地铁方面,站点很难刚刚好就近于医院,通常医院在地铁两个站点之间,这种情况就需要有接驳系统,医院派电瓶车、专线巴士把患者接到医院,这样也可以减少人们开私家车和打车的频率,从而缓解医院动态交通的压力,更加缓解了静态交通的需求。这就是从外围解决医院交通难题的切入点。

2、医院内部交通难题的解决——设置多个落客点

落客点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到就诊楼门口落客,另一种是在地下车库落客。

(1)就诊楼门口落客
    医院出入口设置时间化、院内道路“渠”化

医院出入口设定非常重要。医院的早高峰大约在八、九点,进的多出的少,应该让所有的口都变成进口,如果还分行政后勤口、门诊口等就没有意义了。进入之后,不要让车辆在院内形成对冲或者交叉,要根据实际情况让车辆按照一个方向快速循环,就像血管一样不要形成堵塞。

院内要有足够量循环性的道路系统,可以称之为“渠”化。相当于主流进来以后快速的分成很多条“渠”,将车流快速疏解到各个就诊楼出入口,如门诊口、急诊口、儿科口、公寓口、行政口等等。

(2)地下车库落客
    智能引导车辆,提高垂直交通运输力

地下停车库要通过智能引导,告知驾驶者还有多少车位,空位在哪个方向,以免车辆在地库滞留时间长,引起噪音、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导致病人看病周期延长。所以院内交通要快速疏导,就需要在地下甚至地下二、三层设置多个落客点,在落客之后让人快速进入垂直交通枢纽,通过垂直电梯把人运送到各层。

3、交通规划设计至少要考虑到未来15-30年

目前很多医院都会遇到原来的交通规划与当前的现状不匹配的问题,要解决这一困扰在前期设计阶段就要保障前瞻性。

首先,设计师要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所需资料,用城市规划图纸来判断项目所在地的未来。了解地块未来15年以上的城市规划,比如周围地区人口量、土地总的容积率以及对医院指征产生影响的其他设施配置。

如果位于未来的高密度城市规划区域,它的交通配置会比较好,此时医院要配置的交通设施主要是公共交通系统。如果在未来的开发区,比如工业园区或低密度的片区,那么相应的城市交通配置力度会非常差,要考虑更多的停车位。

在设计时,按照医院最终确定的规模状态预留足够的交通用地,同时预见到需要的交通设施,提前布好公交站点、辅道,防止建楼占用。如有地下停车设施,所有的坡道与辅道的接驳空位做好预留,以免后期交通设施用地不足。

其次,提前预测到周边交通线路,医院可根据情况向有关部门申请调整站点与医院距离,让有关部门了解医院交通需求。

朱希强调,在城市规划当中包含许多数字,设计师要读懂数字含义,跳出地块范围的思维局限性。

纵观以上分析,她总结,大型医院的交通要有宏观思维、城市思维,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部门配合,设计师要学会提出专业化的需求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