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是一所已有90多年历史的医疗机构,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医院被分为门急诊部和第一、第二住院部三个部分。随着医院近年间的不断发展,医院的住院部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而门急诊部区仍处于拥挤、硬件条件较差的状况。
总平面
新门诊楼位于老门诊楼北侧,用地北侧为地安门西大街,西侧临西什库大街,东侧与爱民街相邻,南侧为规划即将拓宽的爱民一巷,建设用地面积0.74 h㎡,建筑限高22.20 m。项目用地较小,但功能要求较多,门诊量大,因此需要尽量对土地做到充分利用,并且要处理好交通问题,避免对城市交通造成新的压力。同时,本工程处于北京市旧城区的皇城风貌保护区内,建筑形式与建筑色彩需要与周边环境协调。
项目总体概况
本工程地上5层,地下4层,其功能包括普通门诊、特需门诊、医技、车库、设备用房等,总建筑面积4.03万 ㎡,地上2.11万 ㎡,地下1.92万㎡,地上地下的面积比接近1:1,在医疗建筑中并不多见。本工程建成后,还对原门诊楼进行改造,共同形成北大医院崭新的门急诊区域,并通过地下连廊将门急诊区域与第二住院部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医疗体系。建筑总体布局严格遵守已获批准的规划原则与条件,将建筑布置于用地中部,西侧按规划要求设置1 400㎡的公共绿地,在地下四层西侧预留与第二住院部连通的地下通道出入口,在地上二至四层南侧设置与老门诊楼的联系通道,将医院主要医疗部门联为一体。由于平安大街禁止机动车出入,我们精心规划,尝试合理解决该区域的交通流线,以快速疏导人流、车流,缓解医院门前的拥堵状况。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内部功能设计
针对北大医院较大的门诊流量,我们在设计中对公共空间进行了充分考虑。首层大厅面积近3 000㎡,全部作为挂号收费、取药、交通等公共空间使用。二至五层平面布局为中心交通核、中央主街的形式,主街为直线长廊,宽5.7 m,两侧为各医疗科室,具有最简洁的识别性,患者能够通过标识系统快速到达所去科室。每层的挂号收费窗口也较宽敞,以分流部分病人,减少患者的行走距离与排队等候时间。
为解决大进深建筑的自然通风与采光问题,我们设计了2个天井贯穿二至五层,改善了候诊区与主街的通风与采光条件。诊室设计按标准模数控制,不追求面积的宽大,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空间物尽其用,避免浪费。整体工程根据提高建筑使用效率的原则,简化通道流程,除放射科外,不分医患通道,将尽量多的建筑面积用于一线医疗用房,从使用效果看,布局能够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新门诊楼的分科布置不采用传统的内、外科完全分开的形式,而是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思路,如肾脏内科和泌尿外科、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等科室安排在一起,更好地为患者进行相关专业的联合诊疗。
门诊大厅
取药厅
二层候诊区
特需候诊
检验科候诊区
放射科候诊区
放射科二次候诊区
诊室走廊
内窥镜室
检验科
立面设计
立面风格上寻求与平安大街总体氛围相协调,与医院总体建筑风格相统一,同时体现医疗工作严谨、求实的特点和医疗建筑特有的功能性。通过划小建筑体量,尽量与平安大街空间尺度协调,总体的暖灰色调一方面与北京市老城区的整体色彩统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医院总体建筑风格的建立。建筑处理手法力求现代,局部采用传统建筑形式,力求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意境和精髓。
立面风格
内庭院
剖面
作者:张鹏,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