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每个人都会去——或者说不得不去的地方。从情感上讲,来到医院的人不会觉得愉快:病人需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煎熬;家属也会因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而奔波忙碌;作为医务人员,每天与各种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情绪也难免受影响。
很多疗养院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无论医院的外部环境,还是建筑的内部环境,都会对病人产生影响。比如,病人大多愿意去阳光充足的房间。阳光充足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恢复健康,还会给患者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阴暗的环境可能让病人觉得不舒服。
建筑创造出来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体验,有不少学者研究过建筑空间对人行为的影响。比如,人们在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里,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居住建筑面向私人,人们在这里会有私密、放松、愉悦的感受;而对于开放的公共建筑而言,更多是让人感到安全可靠,人们可以在公共场所里停留、交谈、讨论等。
医患纠纷之所以产生,和医院的空间体验或许也有关。如果医院里光线不充足,空间流线混乱,没有清晰的标牌,人们难以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可能会焦虑不安,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如果,医院的环境能让人心平气和地交流,可能会产生更多相互理解和包容。
所以,医院建筑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们用着方便、用着舒心,尽量减少人们的焦虑,能心情舒畅地在医院里工作和活动。
现实的医院
图片中是一所三甲医院,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医院的前广场停着满满的汽车,由于医院地处城市主干道旁,来往的车辆经常会引起交通堵塞,交通非常混乱,所以,病人一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就不那么舒畅了。而且入口处设置大片停车场,可能会有安全隐患问题,若突发火灾等事故,内部医院大楼的人恐怕难以及时逃生。
进入医院,第一感觉就是人多,到处都是人,眼前一片杂乱。原本就不甚宽敞的走廊因为人多而显得更加拥挤。室内光线不是很足,灯光颜色发白。每个人都显得急急忙忙,小的磕碰在所难免。人们的脸上鲜见笑容,空气中是紧张不安的。这些情形在较老的医院楼中很常见,当时的空间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看完现实中的医院后,一个在做毕设的设计师卓逸然的一些想法值得思考:
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功能分区、流线分流等一系列工作。怎样让患者用着舒服?怎样让医务人员用着便利?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求,如何为未来的需求留一些灵活的空间?如何让医院的室内外环境更加舒适,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解决人流问题
首先,医院住院部的一楼候梯厅,可以算是人最多的地方之一。一般的医院都是从下到上垂直排列着各个科室护理单元,所有人都要通过电梯上上下下。电梯厅就成了人最多最堵的地方,严重干扰了其他人的活动。
尽管一个大候梯厅配置有八部电梯,但仍然不够用,因为总有电梯在维修,即使电梯分层经停,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因此我尝试将垂直的住院部水平分布,把一个垂直交通变为多个垂直交通。让护理单元水平相连,也提高了护理效率。
避免黑房间
一般的医院建筑,房间排布需要尽量满足功能需求,因而出现了很多“黑房间”——就是没有窗户的房间。这些房间又大部分为医护工作者使用,长期处于这样封闭阴暗的空间里,心情可能不适。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拉开各建筑之间的距离,设置医院的内部庭院。内部庭院不仅能为建筑提供充足的采光,避免“黑房间”,也能美化医院环境,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使用这些内部庭院。
治愈的景观
卓逸然找到一个丹麦的医院案例——Vendsyseel医院,简洁的建筑围合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庭院,庭院和建筑连接起来,庭院里有精心设计的景观,除了树木花草,还有水池以及其他的活动设施,从而成为一处非常好的康复场所。
所以,设计庭院一举多得,可以达到我最初提出的“理想的医院”的目标。患者可以住在阳光充足的病房里,庭院将成为他们散步和聊天的场所,绿色的景观也会让患者心情舒畅,促进康复。对医务人员而言,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在庭院休息,或仅仅看看庭院,也会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用空间设计改善人之间的信任
可能很多毕设中都带着理想化的成分。这一方面是学生对现实了解的不足,但另一方面,可能更接近设计的本质问题,一些在现实利益中被忽略的问题。如果未来的医院里,出现病人和医生一起在医院花园里散步的场景,那个时候应该就不存在医患矛盾的问题了吧。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