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检验科的认识却多有偏倚,习惯称之为“化验室”,只知道是个验血、尿的地方,对验的什么却不得而知;更为遗憾的是,临床医生对“检验”工作的认识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该验什么,验的什么等基本问题上也频频出错。既浪费了大量的检验资源,也降低了检验功效,严重影响了整体诊察水平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医保制度的健全,医疗水准的提高,民众健康意识逐步增强,患者就诊率也大幅提高。然而患者就医还经常遇到此类现象:医生在不明就里情况下,开出一大摞化验单。这种“大检查”的开法,不仅令患者叫苦不迭,也令国外的同仁们惊讶不已!不可否认“大检查”对诊察会起到较全面的指导作用,但不明病情的一概而论,只会无形地浪费医疗资源,不仅加重了患者就医的经济负担,还会使诊治工作误入歧途,造成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化验单上检验项目的指导意义是否明确,化验单开具是否合理,对临床诊疗的帮助有多大,这些重要的问题却常常被医师们忽略。例如,一位胸痛4小时入院的患者,医生为他同时开了肌红、肌钙和心肌酶检测;申请输注血浆时,医生不结合凝血报告,忽视血浆输注的实验指标;另有无视细菌药敏报告,不遵循抗生素分级应用,滥用抗生素等等。诸多问题都在困扰着诊疗工作的进行。
而上述问题的出现多聚焦于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室实际工作中的沟通不足,自上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检验医学,至今虽近百年,但前期发展缓慢,方法陈旧,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数十年来,随着高科技技术不断引入检验领域,检验医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拓展了检测项目,也使得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检验专业的不断壮实客观上要求了与临床的合作更加密切,一个检测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既凝结了科学检验的结晶,也蕴含了理性判断的结果。医技双方都有责任与义务将其共同做好。检验科亟需设置检验医师岗,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向临床科室介绍检测项目方法(包括局限性)和实际临床意义,避免过度应用;深入临床,发现需求积极开展新的项目;参与临床诊疗,规范检验应用。临床医生也应提高责任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避免大撒网式检查,在检验项目适用上或检测数据疑问时多与检验科沟通,积极进行交流。既不盲从检验,也不脱离检验。
目前情况下,若最大程度优化临床与检验科的沟通,尚需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来协调、规范二者的合作,设计一套完整的医检管理流程,覆盖到医生开单、病人准备、护士采集及运送、接收、分析标本直至发出报告。对医生根据检验结果后采取的治疗措施及治疗后的结果复查追踪等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对每一步过程详细记录,唯有如此,医、技、护并肩努力,积极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检验工作的功效,为医疗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天津市西青医院 王彦锋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