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联体之“通” 解看病之“痛”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和医学信息化薄弱……大量患者因此涌向大医院,排队、等候、费用高等问题也接踵而来。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我国提出今年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毋庸置疑,医联体走向全国将是大势所趋。据了解,虽然南昌市具体政策还未出台,但各医院的先期工作已经开启。南昌医疗,即将“跑起来”!

医联体 “大手拉小手”

桂宇芳原是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办的副主任,被医院派往所“托管”的高新区艾溪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主任一职。同样被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托管”的还有红谷滩新区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院大内科护士长熊年秀担任服务中心主任。

这种“托管”的模式,可以说是医联体的雏形,但尚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医联体。据悉,南昌市众多医疗机构纷纷行动起来,开始了初步的尝试:南昌市第一医院派出管理团队和医疗团队,“联姻”市第十医院;市第三医院在筹建乳腺专业联盟;南昌县人民医院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联体”……

据介绍,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发烧感冒等小问题就不用再挤进三级医院,在小医院也能解决。

医联体的建立,目的是为了实现“大手拉小手”。在这个联合体,通过分级诊疗,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愿景,让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跑起来”,让先进技术“跑起来”,实现有序的就医新格局。

协同诊治 助推医疗资源下沉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遍布全市。但由于医疗服务能力不强,群众的多发病、常见病在社区看不了,最后又拥挤到了大医院。

据了解,在探索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托管”模式、还是签约“联合”,核心都是帮扶,都是要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把多发病、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留在基层医院就诊,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分级医疗格局。医联体建设可以方便上下级医院开展多项协同诊治,如远程危重病会诊;远程视频门诊;远程病理、心电、影像诊断;远程监护和远程手术指导等。

以南昌市第三医院为例,该院目前正在筹建乳腺专业联盟。该院计划与彭泽县人民医院、宜丰县妇幼保健院、于都县中医院等30多家周边地市医院成立一个以乳腺筛查、乳腺康复、乳腺教育等为核心的乳腺专业联盟。联盟积极推行规范化和同质化医疗服务,统一学科规划,统一业务管理和科研管理,构建医疗业务技术支持系统,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并统一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基层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探索构建统一、节约、高效的运行机制。

互联网平台 让技术真正“跑起来”

近日,南昌市卫计委派出考察团队,前往发达地区考察了医联体建设情况。“互联网平台将在医联体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正是以后努力的一个方向。”带队考察的南昌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发达地区以一个三级甲等医院为核心,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模块除了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远程教育、远程预约、远程诊断(病理、超声、心电图)、远程会诊(门诊、病房、会诊中心)、远程监护(手术、麻醉、急救、ICU)、视频会议和双向转诊等,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学科联合体的概念,即在平台上面可以把省内各个学科的医生全部纳入进来,进行学习、培训、认证。这个平台对接了该省上百家县市级医院,会诊了10000多个病例。

据了解,南昌市在2014年开始建设卫计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建设时间相对发达地区较晚,却有很明显的后发优势。在平台建设中,南昌市直接采用了最新的“云托管”技术,这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去年,南昌市又试点发行了“居民健康卡”,同样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联系着居民、医院和金融机构。南昌市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市跨机构、跨地区健康服务“一卡通”,充分发挥居民健康卡便民、利民和服务管理的作用,让全市居民人人拥有一张居民健康卡、建立一份健康档案、落实一个家庭医生、享有一系列卫生计生优质服务。

在互联网平台建设上,南昌已经先行一步,为医联体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南昌市卫计系统将以医联体为抓手,让南昌医疗真正“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