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石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一次见到李建广,是在十年前的一次接待外宾的晚宴上,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他留给我的最突出印象。我的同事介绍说,李建广为人谦逊,不喜形式,厌倦做作。确实如此,那次宴会上,李建广整晚都没有发表什么高谈阔论,只是云淡风轻地微笑和轻语,谦和而低调……
再次见到李建广,是在青海妇幼医院设计方案讨论会上,他一直和风细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耐心地与持不同观点的参会者进行探讨。他说:“我们在设计医院时,不应该以怎样摆设布局好看作为依据,而是应该根据功能和需求自然生成出形体……”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察觉,完全陶然其中。
相熟之后,我了解了李建广的经历。如果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根据医疗建筑发展史来划分,那么,说他为医疗建筑事业倾注了一生也不为过。
初出茅庐
上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悄然变革的时代,从那时起,李建广的人生便与医疗建筑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1984 年,李建广从东南大学毕业,进入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接触的第一个设计工程便是一家医院的规划及单体设计。那家医院 300 张床位,总面积达 3 万平方米。李建广说:“这时的医院建设还在社会改革之初,医院的功能并不像如今这般复杂,对医院的设计和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对功能的组织上,门诊科室划分简单,医技科室也不甚完备,受时代影响,仅限于放射科的一些基本设备,只要组织好基本的流线和功能区即可。”
在资料不完备、现场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李建广和前辈们在一周的时间内便拿出了三套设计方案。前辈们夜以继日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李建广,从此,他便勤勤恳恳、心心念念地从事起医疗建筑的设计与研究工作。
渐入佳境
上世纪 90 年代是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全面变革的时代,造就了探索时期医疗建筑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医院建筑处于更新时期,很多项目都是在旧医院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李建广主持设计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都是这一时期的项目。对于建筑师而言,新建医院项目相对比较简单,而改扩建项目则复杂得多,必须思考新旧之间的联系,而且往往面临着用地有限的问题,各种困难因素很多。因此,设计师必须在束缚中统观全局、发挥优势,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求无限可能。
这样的经历,磨砺出了李建广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应有的专业素养。他主持设计的西京医院主楼前翼弧线型、环抱式流线造型成功塑造了富有聚合感的医疗前区空间,简洁的联厅形式将四周合理分布为五个部门,两侧分四翼展开,分别设置不同的科室,中部的 T 字形部分安放医技等共用设施,很好地解决了用地紧张的问题,空间紧凑、动线简洁清晰。这样的设计,满足了医院当时的所有需求,并很好地与其他区域功能相匹配,时至今日也未闻其有过时之说,并且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工程一等奖。
西京医院联合厅结构
硕果累累
新世纪之初的十年,是医疗建筑设计百家争鸣的时代。在经济效益第一、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很多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纷纷自立门户,去开创各自的事业,而李建广则仍然握笔从容,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在浮躁的时代,心无旁骛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在此时期,他设计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医院项目。
这个时期的医院新颖而完善,建设标准高,大型综合医院逐渐走向专科化,全新的定位、精准的医疗要求、严格的工艺流程、都使李建广面临着革新和挑战。其中,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项目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妇幼中心,其设计亮点在于妇女及儿童两大患者群体既应区分的流线组织又应整合的资源共享以及双医疗街的水平树形布局(项目介绍参见本期第???页)。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原址的老旧建筑中,妇女、儿童医疗各单元界限模糊,入口共用,路线交叉,不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在新院区的设计中,运用了新的思维模式,从建筑的角度对不同的医疗专业尤其是新生儿护理和产科进行重新划分与整合,为医院提升围产期医疗服务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上述设计思路和方案,为未来妇女儿童医院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西安市中医医院外景
西北妇儿医院外景
与时俱进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医养结合型医院、专科特色化医疗等等犹如雨后春笋,社会资本在政策的鼓励下积极进入医疗领域,医疗产业的多元化时代拉开了帷幕。其中,互联网医疗的火热尤其引人注目,它使医疗管理模式和诊疗方式都面临着革命式的改变。
在这样的潮流中,李建广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新的探索和尝试,投身到了新一代的医院——西安曲江高新国际医院的设计工作中。西安曲江高新国际医院属于互联网医院的线下医院,定位于中高端人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预约式就诊的模式,搭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享平台,建成后将成为西安第一所互联网医院。该院建筑面积 6 万平方米,不按科室分类设置诊室,而是配置 vip 专家门诊,以及医技部门和体检中心。该院的设计还在进行中,李建广的思考未曾停。
不忘初心
任何一件事,只要发自内心,就能使人获得无穷的动力和灵感,李建广设计了众多的优秀医疗建筑,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种冥冥之中肩负的使命,使他心甘情愿地为之奉献了将近 30 年。
我曾经问过李建广,怎样看待同行竞争的问题,他坦言:“我尊重每一个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机构和团队,如果他们都能为医疗事业做贡献,我是开心的,我相信以我的能力能够设计出良心的建筑,但如果别人的设计更优秀,我也会去虚心学习,至于名利,不必太过放在心上。”这也许是很多年来医疗建筑设计界的同行能视他为挚友、彼此尊重、互相扶持的根本原因。
心底高远的境界大概就在于此,支持李建广一路走来的信念,便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思考、一起设计、一起探讨医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涵义,而不用背负名誉的负累,不必计算彼此的得失,只是尽情地沉浸于一种付出的成就感,只是尽情体会这份职责背后的自豪感,只是为了实现工作之初的那份初衷。
李建广对名利的态度如此超脱,而对于设计工作本身却十分执著。他主持设计的某大型医院在开展后续建筑项目设计时,又请他来担任设计师,但是,甲方执意强调新建项目的地位,而忽视了整个院区内各功能的有机结合,不能使其与前期工程相契合。由于彼此的意见难以统一,李建广不愿放弃自己的设计理念,因而最终退出了该项目。他说:“我宁可失去赢得项目的机会,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初衷。”这种精神和境界赢得了业界的尊敬,许多医院建筑项目的甲方慕名而来,请他做良心的设计。
人世间如果真的因果相循,那么李建广多年来所收获的各种荣誉,便一定是对他过往宽厚善良的回报。
长久以来,李建广对医疗建筑设计事业充满热爱,从不迎合世俗、从不屈从社会规则而背弃自己的初衷,更不愿去做金钱的奴隶。他习惯用最温润、最真诚的方式向人们诠释医疗建筑设计的本来意义。也许,即使没有人理解这份善意,他也会无悔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做人做事本应如此。
(编辑: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