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卫计委、自治区发改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西藏自治区基层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于近日发布。据观察,“实施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颇受医疗界的关注:
◆西藏每个县都要建藏医院;
◆社区和乡镇卫生院藏医要占20%以上;
◆如需要添加列表可继续从左边点击添加
◆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充实基层藏医药人才;
◆加强藏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
◆鼓励使用藏药。
一批藏医院将诞生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整个西藏自治社区辖:1个地级市、6个地区;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71个县。而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医疗机构设置方面,未来西藏每个县都要建藏医院。
据记者了解,目前西藏自治区的1个地级市和6个地区均设有藏医院,但在县级市当中,尚未做到每个县都有藏医院。这就意味着,接下来,一大批县级藏医院将要在西藏诞生。
民族医学开始“抱团发展
目前,藏医院虽然在西藏地区较为普及,但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随着中医药管理局对各民族医学发展的推动,目前不少民族医院也在加快发展。
记者观察到,就在本月初,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以藏医为主、多民族医与中西医相结合的国家级民族医院,北京藏医院跟成都中医药大学签约,成为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做法看似是中医与藏医的一次合作,实则是民族医学融合、借力发展的案例体现。未来,各民族医学有望“抱团发展”。
民族医院迎来发展良机
实际上,不光是中医和藏医“抱团”。此前的报道中提到,包括中医、彝医、蒙医、藏医、傣医等在内的一大批民族医学,也在齐头并进地发展。尤其是中医药发展被纳入国家战略后,民族医学发展步伐变得更快了。
去年,云南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确保每个州、市建有1所三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并支持傣医、彝医、藏医等民族医医院建设,发展民族医特色专科。
随着西南地区对彝医学、傣医学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接下来,一大批民族医学相关的医院将通过挂牌、新建的方式诞生。
延伸阅读:
从自治区卫计委组织召开的基层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暨2017年全区藏医药工作会上获悉,由自治区卫计委、自治区发改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西藏自治区基层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于近日正式发布。
在基层藏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到2020年,力争全区所有县有藏医院并达到县级藏医院建设标准。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藏医药服务能力、10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藏医药或藏西医结合医疗服务;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藏医馆等藏医综合服务区。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将通过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高校毕业生招录基层卫生专业人员和各市(地)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等途径,充实基层藏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藏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20%以上,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藏医服务的乡村医生。并吸引、鼓励名老藏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藏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基层藏医药骨干人才,每个县级藏医院将建设1个基层名老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此外,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非藏医药专业人员的藏医药知识技能培训机制。
在基层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县级藏医医院加强内科、外科、骨伤、预防保健等藏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和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建设;鼓励使用藏药制剂、藏药“卡擦”和非药物疗法开展综合治疗,每个县级藏医院建设1-2个特色专科(专病);推广实施至少30个以上病种藏医诊疗方案,提高藏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同时,推广多种藏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基层藏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发挥藏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以及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实施方案提出,县级藏医院要设置基层指导科,承担对基层藏医药服务的指导任务。通过组建医联体、医师多点职业等方式,鼓励市地级以上藏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藏医诊疗量在“十三五”期间有明显提升,占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达35%以上。此外,各市地卫生计生、藏医院管理部门要提高本市地藏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儿童藏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0%。尤其是孕产妇、亚健康人群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充分发挥藏医药的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