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用地:55,000㎡,由社会型养老院与政府福利中心两部分组成。

设计目标:借鉴蓬莱文化的建筑风格,创建花园式养老居住场所,通过高效安全的适老化设计,打造了全层次的养老机构。

规划布局:以南北向的中轴线展开,用地西侧为政府福利中心,主要接收六十岁以上的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老人”;用地东侧为社会型养老院,主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服务,包括全护理服务、日间照料与康复护理;用地北侧为公共服务中心,是为接待展示、康复理疗和后勤服务的功能区。

建筑形态:呈怀抱式港湾设计,不仅契合了蓬莱所处地理位置,同时又为老年人提供了可以安享晚年的幸福港湾。建筑单体由天井及房间组成“回”字形,因此房间内均拥有良好的通风采光,而且很大程度降低了建筑运营能耗。

院区内各建筑物之间采用连廊连接,既可以各自独立,又能够形成整体,实现可分可合的灵活式布局。

交通组织:用地南侧为主入口,西北角为后勤、接待出入口。机动车停放在院区以外的空地处,停车位设置约300 个。同时用地规划有蔬菜瓜果种植基地,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活动场所,也可作为全院有机蔬菜的主要来源。

院区内设7m 宽的外环电瓶车通道,连接所有的建筑物;内环为4m 宽的铺砖步行走道,禁止车辆进入,以实现人车分流,为老人的室外活动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绿化设计:场地入口处设计约1,5000㎡ 的中央绿化公园,并分别为政府型养老院与社会型养老院单独设置室外活动场地。同时根据老人的身体特点,设计活力型健身区、漫步小道、室外交流区、广场、花园、内庭院、露台绿化等多层次的绿化体系。

建筑单体设计:项目东侧的社会型养老院与西侧政府福利中心的建筑由地上一层的连廊连接,地下室部分则为后勤提供保障。

功能分区: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地面部分是生活居区,面积是5,1000㎡,地下部分为供应体系,面积为4000㎡。其中地下部分包括厨房、洗衣房、员工餐厅、更衣室、储藏间、修理室及设备间等。

针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自理老人、半自理以及护理型老人,养老院对房间的布局进行了特殊设计。建筑的标准层为4 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分为7 〜9 个小单元,床位设置14 〜18 床,每间房间的净面积为28㎡。

建筑外立面设计:建筑借鉴蓬莱阁的竖线元素。量处理分为三段式,分别为首层主体、顶层坡屋顶、水平向建筑对称。

室内设计:首层公共大厅区域,设置接待处、休息区、日用品小卖店,它们自由组合成弧形的行走流线。室内地面采用草地纹理材料修饰,配合室外的座椅和庭院灯,营造一种室内外和谐统一的风情小广场。在颜色选择上,根据老人特点,在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护理房间内使用鲜明多样的色彩,缓解老人的不适。

项目随访

HCD: 针对老年群体,此项目在设计前期做了哪些准备?

苏黎明:在委托设计之前,业主已考察了山东省的多家养老机构。他们迫切期望能寻找到一家专业的养老建筑设计团队。事实上,在设计前期,我们整理了大概50 页左右的任务书,深入到房间的每个细部,甚至包括了门锁类型的选择。

而针对老年群体中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我们会将楼层平面设置为闭环的“回”字形,这样无论他们怎么走都不会走丢。并且我们还在这种“回”字形走廊通道里设置了可供休息的桌椅,防止他们因体力不支而发生异常状况。

HCD: 为何在此项目中设置不同类型的养老院?

蒋维:确实在养老机构的规划中,我们将政府型养老院和社会型养老院单独设计。一方面,是解决当地“低保户”和流浪老人的照护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平衡运营需求,将社会型养老院的收入补贴政府型养老院的支出。但是在运营的品质上,两者是有差异的,相比政府型养老院,社会型养老院拥有更完善的硬件配套和软件服务。而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由政府供养的老人转入社会型养老院。

在养老机构既要满足于当下的运营需求,又需应对未来挑战的情况下,我们给予了业主更好的处理方式。在此养老机构的总体布局设计时,我们明确将两种类型的养老院进行功能分区,但又用带门禁的连廊将它们连接。这样业主既可以在运营初期人为阻断,又能够在未来发生变化时打通连廊,做到一举两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