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对基层农村来说,全科医生是这里开展实现分级诊疗、达到首诊目标的重要支柱,为此国家出台诸多政策制度给予大力支持。
2011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随后下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医疗卫生改革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在高校增添了全科医学专业并逐年增加招生数量,还对基层医务人员(重点是卫生院)进行短期的转岗培训,试图用全科医生数量来增加基层综合医疗水平及能力,让医疗网底发挥作用,足以见得全科医生的重要性。
然而现实并不尽人意,目前基层全科医生不管是量还是质都不能完成职能设计,基层病人“北上广”仍在继续,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继续存在。有媒体报道说,四川成都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底至今已有3名新招来的全科医生离开了团队,有的甚至连合同还没有签。
那么,全科医生对全科医学为啥不感兴趣,他们辞职另寻“出路”起因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就豫北基层部分卫生院全科医生调研发现,这里全科医生脱岗、离岗及辞职有以下原因:
一、 全科医生总量少,负担重,想另择专业减负
河南省60万人全科医师不足100人,且97%为转岗培训。据县卫计委有关人员透露,这些全科医生对其转岗专业并不感兴趣,已有部分开始“重归旧业”,个别定向培养生一上岗便在家学习准备考取其他医学专业。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约占医生总数的4.3%,而美国30%~40%,到2020年万名居民2~3名合格全科医生有相当缺口,当然目前工作压力大。近年来,公共卫生不少建档、随访、录入等相关工作成为全科医生的工作重心。
二、偏离职能定位,对前途失去信心
全科医生都想钻研临床,提高看病能力,实现高水平专业理想,但承担太多公共卫生的工作,只能把很少精力投入临床。而且多项公共卫生硬指标考核与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公共卫生职能被放大、重视,而忽视全科医生临床能力的提高,没有充足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三、待遇低,生活有一定困难
收入水平低,生活并不如原来的设想那么好。北京市统计局公布2012年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47万元相比,但全科医生与其有一定差距,基层就更为显著,像豫北地区卫生院的全科医生月收入不足3000元,而县级医院医生5000元以上,他们抱怨还不如部分村医收入高,人格尊严也受影响。
四、 城市就业发展心理使然
8年的青春与资金投入来到基层农村却没能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环境和较高的收入,因此许多全科医生将城市就业发展作为他们的理想,于是干脆辞职到城市私立及民营医院上班获取较高收入,也为下一步能到城市公立医院做准备,因此部分全科医生考研或另考其他专业资质。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琤琤说,关键是要有一些倾斜政策引导医学生们来社区就业。国家在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适当倾斜,一定可以缓解全科医生人力不足的难题。
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全科医生基层服务的设计战略,让他们发挥职能作用,推进基层医疗改革有序进行,就必须对目前基层存在的有碍全科医生发挥作用的问题尽快进行解决处理。
一是在加大高校全科医生招生量的同时,继续加强基层的转岗培训力度进度;
二是明确基层全科医生的职能定位,以门诊及及家庭签约服务为主,除非特殊突发事件的配合救治,公共卫生、健康保健等任务应该有公卫人员负担,让全科医生主要从事基层多发病常见病及急危病人的抢救;
三是合理提高和增加他们的待遇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调动他们服务基层的积极性,比如日前广东出台基层卫生院不再“收支两条线”政策让卫生院全科医生提高待遇有了机遇和出路;
四是出台良好的专业发展政策,如定期免费到上级医院进修,有优惠的晋级条件等。
很赞成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李长明的一段话:“人才到基层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待遇,二是业务发展。要敢于给基层医生合理的报酬,要有伯乐买千里马的魄力。大医院认为全科医生是“二流医生”,基层医院又施展不了临床,也许是全科医生最大的尴尬。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