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浙江全省的五年级学生将用上中医药教材。

4月8日,浙江省发布了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这标志着浙江省成为全国首个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据了解,《中医药与健康》分上、下册,共36学时,包括中医的起源,中医基本思想,中药基础知识,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等。

据悉,浙江省接下来还将继续编写中医药知识的初中、高中教材。

国务院发文力推

据观察,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一直是国务院鼓励中医药发展的题中之意。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就特别提出要“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往往是在大学阶段,但中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因此要建立“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将中医药的教育纳入到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阶段当中。

多地纳入中小学课程

国务院发文力推,各省也在相继落实。除了此番浙江省布了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在将中医药纳入中小学课程的实践中,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也在不断落实当中。

去年年底,河北省卫计委和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河北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就明确提出要强化扁鹊庙、药王庙、刘守真祠等中医药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并提出要“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

相比较河北省,北京从2009年就开始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课程。据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博介绍,目前,北京市有近9万中小学生选修中医课。不仅如此,今年1月,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还联合多名代表,提交了“关于中医药基础知识及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议案。刘彭芝表示,人大附中目前有100多名学生选修了中医课,初高中生都有。

除了上述各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也提出,将蒙中医药有关知识纳入全区中小学生卫生教育课程。这表明,不光是中医,各民族医学也在齐头并进地发展。

中医药文化意义重大,是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的突破口。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也曾建议,中医药文化应纳入传统文化课程中,纳入生理卫生课程中。

王国强还举例:为什么现在有的女孩子有不孕不育现象?究其原因,发现这些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有喜欢吃冷饮、穿低腰裤、光脚等习惯,导致生理上宫寒,中医认为,这种症状不容易受孕。因此,中医药进校园亟待推广,这不仅能普及中医药知识,还能助力青少年的健康人生。

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务院的力推之下,越来越多的省市会陆续把中医药纳入中小学课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