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综合体,“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是一所融传染病隔离、治疗及科研为一体的医疗卫生中心。它既是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完善上海市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项目。公共卫生中心用地500亩(33. 33hm2,总建筑面积89000m2左右,总病床数500床并且预留了600床的应急病房区(图1)。

 

图1

功能布局

“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在设计中采用亲近自然的低层建筑群落,通过大面积的绿化,并充分考虑了日照、自然采光与通风等因素,将医院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融合于自然绿化中,创造了亲切舒适、安逸宁静的优美诊疗环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医院建设理念。

按照“洁污分流、人物分流”原则,中心共设4个出入口,分别为病人出入口、医务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入口及污物出口。以确保使洁污线路相互分开,防止交叉感染。中心内部则划分为清洁区、隔离区与限制区三类。清洁区包括行政培训楼、能源中心、职工宿舍等,隔离区包括病房组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污物处理中心等,限制区包括科研中心、后勤供应中心等(图1)。

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共设9个功能区域,分别是:

1、门急诊区 位于基地中部,与医技楼相连,并设有急救车“绿色通道”,门急诊楼旁还设有直升机停机坪,供紧急病人使用。

2、医技区 位于基地中部,与门急诊楼建筑连体,设临床检验中心、放射中心、手术室等。此外,医技楼内实验室配置了精良的设备,能够紧急处理病源微生物定性等重大任务。

3、病房区 在医技区西侧和南侧设置两个病区组团。并按照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艾滋病、精神病、围产科/新生儿等划分病区,内设ICU、血液透析中心、中央监控中心等。

4、能源中心 位于基地的西南角,设单独出入口。主要包括变电所、锅炉房、水泵房、空调机房、医用气体机房等设备用房。洗衣房、中心消毒供应室位于基地西部,近病房区。

5、污物处理中心 位于西北角,主要包括污水、污物处理、焚烧炉、太平间、尸体解剖室等。

6、行政办公培训区和生活区 位于基地东南角的清洁区域。设有会议中心、办公楼、病人电视探视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职工宿舍等。行政管理系统可以对紧急应对时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

7、科研区 位于基地西北角,是集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科学研究、平台服务与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开放式现代化实验室平台。内设科研中心、动物实验楼、动物房及动物实验室等。科研中心包括两个P3实验室与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体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感染动物实验室、疫苗储备库、菌毒种库等。

8、病区预留地 基地南边界和病区组团之间留有大块绿地,地下已预埋了能源供应和排污等各类管线,可根据需要增设临时病床600张。

9、物资供应区 位于限制区与隔离区交接处,紧邻病房组团。

设计目标 

作为公共卫生中心,首先应满足作为一个现代化医院所必须满足的医院的功能,同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其传染病的特点。与一般的综合医院不同,它的隔离防护、卫生防疫的要求均高于一般的医院。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设计目标:

(一)生态的环境,人性的空间

采取国际上现代化医院先进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打破传统的传染病院兵营式、单调、冷漠的建筑模式(图2, 3)。

 

图2

 

图3

(二)灵活的组团,可持续的发展

引进国际先进的专科医院设计理念,以12.5床,或2.50床作为一个病区组团,形成4个或2个病区组团,配以基本医技设施。可独立运行,可独立分隔,远近结合,可适应不同传染病种,也可适应烈性传染病。

(三)先进的设备,高效的管理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种及烈性传染病,充分考虑上海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配置恰如其分的建筑设备系统(空调、给排水、电气等),使先进的设备系统与自然通风、采光相结合,以达到高效地运转设备,降低日常运行成本的目标。

设计特色

(一)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措施

中心在选址、内部布局等方面充分考虑了传染病隔离治疗的要求,严防院内交叉传染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选址上,我们着重考虑了上海的地理特征和城市长期主导风向,将中心设置在远离中心城区的郊区,周围还环绕着占地26. 7hm2的隔离林带,使中心与外界相隔离。所有建筑根据其污染程度分别设置在不同区域,并以绿化带隔离。清洁区设在长期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区域,隔离区设在下风向区域。中心内不建水景,以避免二次污染。

严格规范内部人流、物流、车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医护人员、病人、物资及废弃物均设独立的通道和电梯,做到洁污路线相互分开,互不交叉。垃圾焚烧炉及烟囱高度均符合环保要求。此外,还设有防鼠、防蝇、防蚊、防鸟的相关设施,特别是对一些重要设备、管线与场所均采取了严密的防范和应急措施。

(二)门诊分诊单元安排合理

在门诊区域,中心采用了设置不同分诊单元、医患通道相隔离以及各分诊单元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用房的设计。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病种,门诊区设置了4个分诊中心,各自有独立的出入口。各分诊中心均配备了基本科室和诊疗设施。病人经过预诊后,可根据不同病种进入不同的分诊中心,而医生则可通过医务人员专用通道进入分诊中心(图4)。

(三)病房楼设置灵活

中心的病房楼采取可分可合的模块式布局,每四幢病房楼形成一个病区组团,共八幢病房楼、两个病区组团。每个组团内独立配备医技设备,病房楼之间设有功能性的连廊。各幢病房楼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根据需要适当组合,满足收治隔离不同种类和数量的传染病人的需要,实现了病区组团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情况紧急时,各病区组团或某幢病房楼也能实行单独隔离(图5)。

(四)病房楼内部区域划分科学

病房楼内部根据是否接触传染病病源,采用三走廊的方式,划分为三个区域。病房、ICU以及污物处理消毒区域为污染区;医护人员工作区为半污染区,设有治疗室等各种必要的医疗用房;医护人员的办公休息区域以及备餐室等为清洁区。医护人员出入污染区必须实行严格的二次更衣。此外,呼吸道病区每间病房设有缓冲间,以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图4,5)。

图4,5

(五)空调系统配置合理

中心空调系统的配置,充分考虑上海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在呼吸道传染病房、门诊和ICU,设置了专门针对呼吸道烈性传染病的负压空调系统,采用新风加带高效过滤器的高余压风机盘管机组的空调型式,风机盘管为干工况运行,没有凝结水,减少交叉感染机率,确保了应对烈性传染病的安全性。病房空调的换气次数参照美国“卫生设施预防结核菌传染准则”的要求,不小于12次/h。送风口设置在病房走道的上侧,回风口设置在对面下侧,形成合理的气流组织。从清洁区到半污染走廊,到前室,再到病房污染区,采用层层负压梯度控制,确保气流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