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零时起,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在全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同步实施。4月10日是医改新政实施后的首个工作日,各医院都迎来就诊高峰,全市门诊量达76万人次。自医改实施,各医疗机构运行平稳有序,社会反响良好。

督导检查力控医药费用 

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的工作日门诊,门诊量明显增加。北京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昨天的医疗服务和医疗秩序良好。全市共有3570所医疗机构开诊,所有开诊的医疗机构秩序正常。市、区两级有关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的111个督导检查组赴337所医疗机构检查督导。医改以来,督导组已督导检查医疗机构990所,规范诊疗和用药等医疗行为,力控医药费用。价格管理部门昨天派出26个检查组,对57所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督促落实价格政策。医院专门设立退费窗口,为患者快速办理退费。社会各界包括医务人员,绝大多数均能接受新的医改运行机制和政策,对极个别患者咨询和疑惑的收费问题,经解释后患者均能理解与接受。

医疗机构药品供应正常 

医改方案实施,需要切换信息系统。据了解,目前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运行正常。开诊并使用信息系统的2605所医疗机构全部运行正常。这几日来,信息系统均运行平稳,较好地支持了医疗服务正常开展。

此次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施药品阳光采购。4月8日零时起到4月10日16时,药品阳光采购平台累积订购金额3.9亿元,累积节约药品费用约3191万元,节省8.2%,医疗机构药品供应正常。药品配送企业对采购订单总响应率超过96%。 

门急诊量符合改革预期 

医改方案实施后的门急诊量符合改革预期。三天来,相关部门监测的221家参加医改的三级、二级和部分一级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量达117万人次。4月9日门急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8.1%,其中,三级医院门急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1.1%,二级医院减少3.4%,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11.9%,这种变化符合构建分级诊疗要求。副主任医师号就诊人次与去年相比减少3.6%;主任医师号就诊人次与去年相比减少48.2%;知名专家号就诊人次与去年相比减少19.4%。市卫计委表示,将继续监测后续数据,消除随机性影响。 

“以前4元扎次针灸,还没一个煎饼贵” 

“以前扎一次针灸才4元钱,现在吃一个摊煎饼需要多少钱?摊煎饼是一个熟练工种,可一个针灸医生要学习多少年?国家培养一个针灸人才要花多少年?如果针灸价格总是这么低,今后还会有人学针灸吗?”说这番话的不是针灸医生,而是一个患者。 

10日下午,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65岁杨女士,趴在针灸诊床上,后腰扎满了小针。杨女士说,她去年11月开始因为心绞痛在北京中医医院接受针灸治疗,一周来一到两次。后来心绞痛的症状得到了缓解,现在是因为腰痛来扎针灸。“针灸是中国的国宝。但原来每次4元的价格不能体现医生的价值。”4月8日启动的医改,将针灸的价格从每次的4元调整到26元,杨女士说,这个价格她完全可以接受, 而且也赞成医改。“针灸医生要承担责任,不能出事故,还要有疗效,还要尽量让患者不疼;治疗起来效果好,副作用小。现在针灸价格调整了,能体现医生的价值,我很支持。” 

在杨女士旁边,躺着另外一位杨女士。这位杨女士今年54岁,几年前得了一种怪病,浑身疼,容易疲劳。辗转治疗,最后被确诊为纤维肌肉痛综合征。这种很少见的疾病也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但是针灸能够明显缓解她的疼痛,于是她每周专门从昌平赶到北京中医医院进行治疗。“我这次挂的是50元的普通号,医保报销后我自己支付了10元。”对于针灸价格的上调,杨女士特别支持,“有一次我扎完针灸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我出诊室一看,还有一走廊的患者等着治疗。大夫也不容易,他们多辛苦啊,他们做了那么多牺牲和奉献,总要让他们的价值有所体现。”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说,4月8日零时医改启动以来,北京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下降4.82%,其中普通号同比增长7.42%,知名专家同比增长34.82%;药品收入下降4.49%;中成药收入下降24.94%。“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期。”北京中医医院设立了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政策咨询台,每日由值班院长坐镇,协调、处理患者就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医改启动临近,咨询量提升近20%。医院组建了彩虹“译”站,“译”取诠释、沟通、向导之意,“译”站里百余名“彩虹使者”全力当好宣传员、培训员、释义员、疏导员,旨在用真心架起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赢得患者和公众对医改的理解支持及对医院、医务人员的信任。医院还开设63个专病门诊,全面覆盖27个临床科室,便于患者根据症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