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几年前曾是最被看好的蓝海,如今正经历一波大浪淘沙。研究显示:2011年至2016年5年间,国内共有1134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诞生,分别分布在健康保健、寻医诊疗、专科服务、医疗信息化、生物技术等领域。5年间,获融资的企业为533家,其中已死亡的企业为66家,行业死亡率大致为12.38%。 

辅助服务类易被淘汰    

据统计:2011年,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已诞生,因入行早、竞争少,受到投资者关注;2012年,新成立企业数量增加,但获得总融资金额不高;2013年、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高峰,企业数量、融资金额实现双高;2015年,互联网医疗企业数量虽多,但因起步晚、行业竞争大,获得快速发展的企业不多。

有些人形容当前是行业寒冬期,现在看来,更像是泡沫破灭期。一两年前的过热有其客观因素,大健康产业+移动医疗+市场热钱,多重因素导致互联网医疗成为风口。而资本必须追逐利润,持续高热过后,找不到较好发展模式的企业只能面对淘汰。

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分为医疗辅助和医疗核心两个环节。如挂号、付费、网上咨询等,这些都是辅助的医疗服务;而远程医疗,包括网上开药方、远程影像诊断、手术机器人远程操作等则是核心环节,是医疗本身的一种互联网呈现方式。

大浪淘沙下,定位于辅助环节领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最易被淘汰。2011年至今,市场中“阵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中,中介类企业占比最多。究其原因,利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创业契机,随着信息完善,其可替代性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最终被市场淘汰。除此之外,部分纯医生工具类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或多或少已被医疗机构内部的互联网实践应用所取代,生存状况也不尽乐观。

知识产权类前景广阔

涨潮之后行业发展渐沉淀,并呈“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平台型企业因有大数据、大医院支撑,发展步入黄金期。例如一些以大医院为依托做技术平台、积累数据的软件应用,为未来搭建互联网健康服务体系埋下伏笔;另外一部分软件应用通过规模性体检积累数据,日后开发数据分析等也将有底气。另一方面专注于健康服务平台领域的企业如巨硅科技等也正崭露头角。

如果从投身互联网医疗的机构来分,一种是互联网公司,一种则是医疗机构本身。纯粹的互联网公司介入互联网医疗,大多仅涉及挂号、付费、网上咨询等辅助环节,盈利商业模式确实较难实现,这也正是许多互联网医疗公司现阶段面对的主要问题。例如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类似互联网医疗企业因启动项目早、持续跟进,迈入良性循环,后来者想要发展则困难得多。另外,知识产权类互联网医疗企业,因不可复制取代、存活率相对较高,例如以人体运动姿态监测、图文识别、人脸识别等为核心技术的企业,已尝到技术创新带来的甜头。

成熟的互联网医疗,应是线上线下服务兼备,且形成闭环的体系最为理想。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介入互联网医疗,借由互联网手段,实现分级诊疗、搭建远程平台,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正在扩大其固有的发展空间。云医院整合区域内数家医疗机构乃至养老院、零售药店、学校、社区等,便捷、经济、规范的医疗健康服务正是依托互联网覆盖到更广的人群。除此之外,国内三甲医院一直存在的远程会诊、远程读片等实践,借由这股互联网医疗热潮,未来也将进一步探索改善。

未来之路:物联网与大数据   

未来互联网医疗的走向、发展在何处?以硬技术引领物联网发展互联网医疗,目前正处于萌芽期,今后可看得到良好态势。当前,疾病诊治的核心环节很难被互联网取代,互联网在提升效率、改善人际间沟通的优势,可被充分利用。

家用化传感器的应用,便是最好案例。此类传感器在疾病实时监测、分级转诊中颇能发挥作用,它既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兼备,又有助于专科细分辅助服务,未来将有更广发展空间。纵观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无疑是大方向,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及数据开放。当前我国相关领域方兴未艾,各个区域数据壁垒尚未打开,许多数据仍为多年未更改的“死数据”,论及深度分析应用,仍有较远距离。

另外,我国对于医疗信息尚未建立法律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患者信息的所有权归谁、隐私如何保护、信息如何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分享与流动……这都亟待进一步完善。消费者目前只能自费,线上、线下平台并未打通医保支付,如何实现购买方支付也是较大障碍。未来,如能做好信息共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盈利商业模式的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更好结合等,互联网医疗的蓝海还有很大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