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医疗建筑设计领域,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佛山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创立了“中国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开端”,他们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诸多做法开国内行业之先河。而对于未来,他们更是有着深深的期许以及宏伟的愿景。
日前,《医养环境设计》杂志(下称HCD)对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元)总建筑师、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谷建教授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来听谷建追寻过去,畅想未来。
中元医疗建筑设计的里程碑
HCD:请您介绍一下中元在医疗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发展历程。
谷建:回顾中元在医疗建筑设计领域走过的历程,有几个重要的时间、人物和项目,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84年,孙宗列建筑师设计了北大妇儿医院,这是中元的第一个医院建筑设计作品,由此我们迈出了医院建筑设计的第一步,而孙老师现在已经是我们中元的首席总建筑师了。
1988年,黄锡璆博士从国外学成归来,带领我们逐渐形成了医疗设计团队,从那以后,我们开展了大批的医院建筑设计工作。
1993年,黄锡璆博士领衔设计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是中元首次以总体规划为先导、对医院流程进行全面梳理而完成的大规模的医院建筑设计作品。在那以前,我们做的很多项目都是中小型医院以及局部的增建、扩建,没有大规模的总体规划项目,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则是我们的一次突破。
不仅如此,这个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是国内首创:首次设计了医疗主街;首次在门诊大厅使用了自动扶梯;首次将门诊、急诊、医技、病房进行了室内连接;首次采用了方格网交通模式;首次引入了气动物流传输系统,由此把物流概念引入了医院建设领域,等等。另外,当时的医院建设标准是床均建筑面积63平方米,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达到了126平方米,20多年前就已经达到了现在的医院建设标准,非常具有前瞻性,为医院后来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由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突破,这个项目被当时的建设部和卫生部誉为“中国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开端”,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至今已有3000多家医院前往参观。2009年,这个项目还被评为“建国60周年全国300项优秀建筑”之一。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项目可以说是中元医疗建筑设计事业的“延安”,从那以后,我们做的医疗建筑设计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并在建筑一所的基础上组建了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从此,中元开始有专门的部门专注于医疗建筑设计,这对中元来讲是一次跨越。
HCD:请问中元在专业实力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谷建:中元的班底过去是做工业设计的,专业类型非常丰富,因此我们具有专业方面的优势。而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以后,我们专注于医疗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了这方面的专注优势。现在,中元在几个领域的实力已经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医疗建筑设计就是其中之一。形成这样的平台以后,中元的年轻设计师便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拥有了更高的起点,发展和成长的速度更快。同时,中元的医疗建筑设计项目较多,年轻设计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承担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
另外,科研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比如安全医院,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包括院感控制、隔震设计等,我们都在积极探索。尤其是隔震设计,中元在国内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四五家医院的隔震设计工作。
而我们最根本的优势,则是工作的气氛、团队的氛围。我们的设计师都是在创新理念的驱动引领下、以一种永不满足的心态去进行创作的,这是我们最大的发展潜能。
中元的风格是多元化和不断创新
HCD:请问中元在医疗建筑设计方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
谷建:文无定法,水无常形。我并不希望我们的设计师或者我们的作品有一个统一的风格,我们鼓励多元化的创作,每一件作品都应该体现设计者的个人风格。
但是,医疗建筑设计是有门槛的,没有一定的经验就不知道设计工作的重点、控制点在哪里。医院建设项目有自己的独特规律,你只有对医院设计、医院建筑的各种规律和要求有了深入的认识以后,才能去进行创新,寻求变化。
中元在医疗建筑设计方面实行集体创作,创作之初,首先要由主创人员把设计项目的难点和重点梳理出来,并拿出若干个解决思路,在设计团队内部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充分讨论,形成方案方向,然后再拿到院级层面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尊重个人创作,使设计师们可以拥有活跃的思路,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又有专家指导把关,保证设计思路不会跑偏、不会有“硬伤”。
正是因为我们的创作过程是开放性的,因此中元的设计思路是多元化的,我们的作品也就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同时,中元有一个很好的风气,就是大家的创新意识都很强,大家都想做不一样的东西,都不愿意拿自己过去做得成功的东西来克隆,因此大家拿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有新的进步。当然,以往的经验我们也会吸取、提升。
另外,我们也很强调向其他类型的建筑进行学习。从属性上讲,医院建筑是很复杂的,含有很多其他类型建筑的特点,比如,住院部与酒店比较相似,门诊部比较像办公建筑,检验科室有点像工业建筑,而整个医院从总体上看则比较像交通建筑,要解决人流、车流、物流等各种交通问题,要把各种流线设计好。通过对其他类型建筑的学习,可以丰富我们自己,提升我们的设计水平。
HCD:请问中元是如何把握个性化和地域化问题的?
谷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医院也是一样,每个医院的优势学科、服务理念、发展方向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设计师不应把一套程式化的东西套到不同医院的设计中去。
除了医院自身的特点,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文化等等,都决定了医院应该具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
但是,现在我们社会上存在千院一面、千城一面的现象,很多住宅和医院项目忽略其地域和个性特点而大量复制,这很可怕,特别是在医院大规模建设的今天,这种快速复制将给未来留下一段时空的空白点。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医院没有能够把个性化的需求和理念清晰、全面地表达出来,因此设计师只能进行模式化的设计。
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师就会更多地关注高大上的外在形式,对医院的内涵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一些设计单位对医院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功力,缺乏追求,只能照搬一些成型的东西,进行工厂式的生产,导致标准化的东西太多,个性化的东西很少。
地域化的问题,也是在设计工作中应该非常重视的。我们对比一下欧洲,除了北欧地区的建筑有些独特之处以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因为他们的气候条件、使用方式等方面差别不大。而我们则不同,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理跨度非常大,不同地区各方面的差异也就非常大,因此我们在地域化表现方面有非常大的施展空间。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地区在文化、气候、地形、经济等方面的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医院。
比如我们设计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呈贡医院就结合了当地的地域特点,很多公共空间设计成了开放式的,形成了室内室外的通连,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风。
中元的愿景是引领行业发展
HCD:请问在设计工作中应如何把握和适应医疗行业的发展变化?
谷建:医疗行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设计理念也必须随之改变。我们需要对以往一些传统的、习惯性的做法进行反思,那些做法是不是永远适用?是不是必须那样做?合理性在哪里?
比如从面积和规模的角度来讲,现在有些医院的床均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了150甚至180平方米,医疗主街也是越来越宽。我在想,这些是不是一个长久的趋势?我们看到国外的一些医院规模比我们的医院小,布局比我们紧凑,床均建筑面积指标比我们小,或许因为他们人口较少,而且实行的是预约就诊,人流量没有那么大,但有些布局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特别是大量的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的进入,需要有不同的设计思路。现在,我国有关部门提出了分级诊疗的政策,未来大医院的门诊量有可能会降低,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还需要那么大的门诊大厅吗?还需要那么宽的医疗主街吗?120平方米的床均建筑面积标准是不是太大了?100平方米行不行?我觉得,医院建筑设计师应该随时关注医疗行业的政策走向、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未来的医院设计不能盲目求大。
除了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医疗行业发展以外,设计方案本身的合理性也是需要反思的。比如,现在很多医院都在门前建了一个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大型广场,它的好处到底在哪里?从患者的角度讲,巨大的广场增加了医院建筑与道路、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患者需要步行很远才能进入医院。从交通的角度讲,大型广场是为了实现疏导功能吗?很多医院门前的交通组织并不合理,广场上的机动车、行人都走在一起。这样的设计,其用地经济性、环境的可达性都是不理想的。
我们在为北大医院城南院区做的设计方案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优化:医院大楼离城市道路只有30米,与周边的公交、地铁站点距离很近,尽量让患者少走路;车辆进入医院大门后立即进入地下;楼前设计了下沉式花园,患者进来以后没有医院的感觉。
总之,我们希望未来的医院设计方案能更加理性,循证设计,也就是每个设计思路都要有所依据,避免盲目设计。比如,为什么美国医院的病房大多都是单人间?因为他们认为,从控制院感、保护隐私、维护医疗秩序等角度考虑,单人间是最好的,这就是有依据的设计。
HCD:未来,您认为中元乃至于整个医疗建筑设计行业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什么?
谷建:我们中元未来的发展愿景是做研究型的设计院。为什么大学的附属医院技术实力普遍更强?因为他们依托科研教学机构,具有更强的研究能力,可以把研究成果引入到医疗工作中,所以能在业内保持领先地位,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设计院也是一样,不应满足于现有业务量的庞大和无休止的扩展,而要努力开展研究工作。我们中元对此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一直在进步,我们希望能不断研究新的东西,对医院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每个设计方案中都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们希望中元设计的每一家医院都能对行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我们希望能做行业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这些年来,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中元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们不仅做了大量的设计案例,而且做了22个国家级的规范、建设标准、标准图,为行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整个行业来讲,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强调国际化的视野,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倡导“一带一路”,我们各个行业都应该借这个东风,争取能够走向世界。以往我国各有关领域主要是对外投资较多,今后,希望我们的标准也能走出去,不要总是讲欧标、美标,我希望能建立中国标准。如果我们能在标准制定方面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我们中国才是真正走出去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成长
——谷建在中元医疗第二届(2015-2016年)创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今天是我们两年一次的创作交流会,在此,我不讲具体方案,我想给中元医疗画一幅画。
首先是“正立面”,也就是中元医疗比较光鲜的一面。这些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在创作方面一直在进步。除了在医疗的工艺流程方面持续地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之外,在设计方面,我们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交通、空间布局以及环境等问题。这种开拓创新的意识使得我们在技术方面始终处于领先位置,这些成绩,得益于长久以来历届多位的领导为保持中元医疗的成长而给予的支持和推动。
在中元的技术领导和行政领导中,有很多都是从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其前身建筑一所出来的。我们的孙宗列首席总建筑师设计了中元的第一家医院——北大妇儿医院,而黄锡璆博士则一直是我们中元医疗的旗手。中元的各位建筑师能够成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站在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之上。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背立面”,我们还有一些需要提升的东西。尽管我们每年的设计作品包括前期和投标多达60多项,每年完成的项目总规模超过100万平方米,但是客观地说,这些项目中能够真正达到精品水平的项目数量,与我们所期望的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
所以我想,咱们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各位建筑师可以在新的一年里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就是迅速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专家。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大的目标,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处在一个行业领先的位置,这个位置使我们可以在一个非常高的起点上不断进步。
对于医院设计,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多,其中很多问题目前还没有人去研究。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去开展研究,就会达到领先的结果。假如我们每个人都选择一个小目标,针对不同的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摸清它、吃透它,并进行革新和创造,那么在这个方面你就是中元的专家,进而,在中元这个平台上继续进步,你就会成为行业专家。
所以,成为行业专家并不是不可能的,而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100多名建筑师,假如每个人都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那我们就拥有了100多个不同方面的专家,那对中元来说将是非常大的进步,这样我们就能持续占领行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