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创作里的地域性的表达

许传刚

因为医疗建筑的特殊性,我们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其功能和流线的问题,因而对地域性的体验比较少。但一些案例做出了很好的诠释,由此介绍两个案例。

一是湖南省保靖县昂洞卫生院。通过一些乡村元素的应用,整个建筑融入到了乡村机理中。建筑空间的处理强调空间的渗透和生活的交织,内部的场所融入了乡村的生活元素,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关怀。

二是非洲尼日尔综合医院。尼日尔气候炎热干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医院主楼的形象采用了伊斯兰风格,同当地色彩完全融合。建筑空间采用混搭处理,以增加建筑之间的阴影,带来舒适的空间体验。医院设置了宗教场所,营造了比较高的空间认同感。

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医疗建筑的创作中,地域性的表达分为3个方面:建筑学、环境和文化。

在南宁明安医院项目中,我们便在地域性的诠释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这些探索通过三个片段来介绍。

南宁市明安医院鸟瞰图

建筑语言 在当地典型的村落中,层叠错落的屋顶形成了自然的村落肌理,产生了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语言,比如转角的挑檐,立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延展。我们提取了建筑语言,最终将其转变成设计语言。

建筑与自然 当地的建筑被绿化植物所环绕。在这种建筑与环境交织的空间中,我们通过设置屋顶花园,塑造出自然的医疗场所,用各个节点对系统组合,从而实现立体花园的概念。

空间场所 廊桥是当地常见的一种空间类型,是当地建筑与环境相适宜的一种形式。我们将在廊桥中的理念运用到建筑中,使医疗主街和大厅开敞,以增强通风效果,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由此将当地人对廊桥的记忆引入到建筑中,以提升医院空间的场所感和认同感。

建筑创作中的主线思路

袁方

建筑创作中要有主线思路。主线思路指的是在建筑创作中所围绕的核心组合。换而言之,主线思路就是建筑师在设计中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作中的主线思路通常都根据项目的变化而变化。有3条创作思路会在以下案例中出现:功能架构、空间形貌和场所境地。

功能架构 对医疗建筑功能配置与组织的高效便捷与否决定着设计成果的成败。在昆山东部医疗中心方案中,我们以门诊大厅为中心,引伸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医疗主街,从而形成高效有序的方格网交通体系。在湖南省妇女儿童医院的设计中,我们是以一条贯通南北的医疗主街架构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建筑空间和流动空间。

空间形貌 好的建筑能够通过其形貌特征来传递自己的身份和气质。北京市房山区中医院良乡院区的形貌取材于中医典籍册的造型。我们将典籍册盒子的要素应用于建筑的平立面上,对中医元素进行提炼和优化,在创作中予以表达。

山西省儿童医院效果图

场所境地 境地指的是建筑所处的场所和环境。建筑师应敏感地感受到周遭环境并对环境做出回应。

对于北大医疗康复医院肇庆分院,我们抽取了两个当地景区——鼎湖山和七星岩作为参考。建筑的南向有一个住院楼,所以我们将建筑的形体顺沿着周边确立了基本形式;北侧有湿地公园,所以我们将基座局部挖空,开挖庭院调节微气候,引入这个景观资源。

关于梅州东山医院方案,项目用地背靠武陵山脉,面朝梅江。因此景观、建筑和生态的有机综合才是对基地文脉山水的最佳呼应。我们通过确定体量关系,临摹水势山景来生成建筑造型,从梅江、山脉和客家围屋中提取要素融汇在设计中。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的功能架构、空间形貌、材料建构和场所境地的四种营造。而设计并非是要实现四种俱优,而是要保证在四点俱全的情况下,根据项目特点抽取出一个点作为项目创作的思路。从而达到对项目的理解和诠释。

点评

孙宗列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现在建筑领域引起社会反思,引起议论的始作俑者就是程泰宁院士。由于他的研究,中央开始考虑如何对城市化的建设有个更好的控制和管理。这要建筑师提高设计水平,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同时现代建筑创作要更加关注的是回归建筑本质。

这两位建筑师谈到了医疗建筑的创作,也涉及到了区域、环境、城市和文脉。同时医疗建筑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建筑本身的功能。所以医疗建筑是建筑创作中最难的一种类型。两个题目都是要关注建筑的功能架构,关注空间、文化和地域性的表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关注了地域和文化的表达,就放弃了最核心的本源。

建筑设计是由里及表的一个顺序:从最简单的单元开始,用单元去构建建筑的部分,然后再去创建整体的关系。这里面贯穿了建筑师对建筑设计各个方面的思考。如果倒回这个流程,我希望建筑的每个部分,每个单元都能渗入地域化和文脉的思考,而这样的设计每一步都是合理的,每一个内含和局部都能和整体相与为一。

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改扩建工程——限制的红利

曾佳

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位于两江新区的中心位置。江北区人民政府决定将目前现有的重庆红十字会医院进行原址改扩建。项目在观音桥商圈里。观音桥商圈是一个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这决定了项目场地的一系列的限制条件,同时也决定了这个项目的建设目标和意义。

建设用地里面有三栋要保留下来的建筑。在建和加建扩增用地的面积一共是1.5万平方米。院方要求设计师考虑到医院在运行期间病房的周转。基地的东北面的建新南路是一条城市快速主干道,南面和西面是一条单向车道的小路。目前院区在西北面的嘉华路上有两个主要的出入口。

(一)限制条件

第一个限制条件是项目场地非常局促。规划的用地指标是容积率6.0。我们要在1.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设至少9万平方米。院区内的内科住院楼存在着周转方式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可能是一期建设或者是分期建设两种情况。同时现状门诊综合楼地下室的范围对可以建设的用地范围产生了非常大的制约。所以可用以建设的用地范围非常不规则和不可控。

第二个限制条件主要是周边道路和通道开口。医院周围主要是建新南路、嘉华路和区辅助路三条路。院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距离人行开口大概有130多米。这样对到院就诊的患者的时间和体力消耗非常大。基地的最高的点和东北侧的场地有近10米的高差;在嘉华路设置的两个车行出入口有近5米的高差;西南角的辅助路上的车行出入口是整个场地的最低点。

第三个限制条件是建设目标和项目定位。区政府要求建设一栋符合区域性用地要求的建筑,能够立足江北面向国际;院区内新老建筑的风格的融合要在一起;院区要统合周边城市空间;应对项目分期建设的不确定性;升级建设场地。

(二)设计策略

第一点是用宏观的控制来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首先,采用均衡式布局的方式,我们将新建院区核心功能区集中在用地中心,使门诊和住院都紧密围绕核心基地,和周边的道路隔开一定距离。其次,整合和优化场地高层空间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再次,把场地整合成一个大平台,向建新南路展示医院的整体形象。最后,结合地形高差建立人车的分区和分流。

第二点是化繁为简,构建高效的医疗框架。我们梳理和保留了一些原来的建筑和功能,发掘地形环境的潜力来搭配新大楼的使用功能。我们采用了方格网来保证新建大楼和原先的医疗功能有直接和简明的联系。

第三点是应对分期建设的不确定性,采用了一体化建设策略。通过采用主楼向东侧平移与现状门诊综合楼对齐的方式来保证分期建设的灵活性。无论项目分期与否,方案都能保证几乎不变的整体结构形象。

第四点是小中见大,营造人性化、花园式绿色医疗环境。我们采用了下沉平面、柜台似的绿化和屋顶花园,来实现绿色花园式的目标。

我引用了经济学中“红利”的概念,是因为正是我们采用了正确的设计策略和设计选择,才将这些制约型因素转化为设计亮点,进而在限制性因素下将建设用地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湘雅二医院门诊医技楼项目——老院的新生

刘建新

湘雅医院历史悠久,但是湘雅二院的患者就诊环境和医生的办公环境相当差。为此,医院下决心拆除大量老建筑,新建门急诊医技大楼。

新建门急诊医技楼的建设指标是10万平方米左右,地上10层,地下3层。项目的用地面积、容积率和限高都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建筑面向城市主路的面宽达到120米。项目用地呈L形。地块的北侧和东侧是医院现有的内科大楼、外科大楼和精卫综合楼。场地内存在5米的高差。我们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医院内存在若干问题:第一,医院的线路交通严重拥堵,门前道路非常狭窄,停车位不足;第二,由于场地内部有一些高差,并且没有得到合理的消化;第三,医疗用床的面积很小,人流非常拥挤;第四,医院建筑的医疗功能布局零散,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

因此,我们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以下几点:医院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疏解人流,容纳患者;要做到人车分流;院区空间要做到无障碍通行;要将各个零散的建筑联系在一起。面对以上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团队思考出几个解决办法:第一,对院区的整个功能进行划分,划分出四大区域:门诊医技、住院、行政办公和后勤;第二,采用车辆单向循环的方式,车辆从东侧进入医院,从西侧出,从而满足每日上午2000的车流量;第三,把广场扩大,疏解人流压力;第四,利用地块5米高差,做了一个双重平台,主要的人流从2层进入医院,首层地面与地下通道相连接;第五,设置连廊,将医院的主要的几个大楼全部联系在一起,南北走向的连廊将会成为医院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轴。

百年医院自身有很多问题,设计师就要像一个老中医一样,面对它的不同的问题开出不同的方子。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会使这些老医院重获新生,使它成为城市的积极空间。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功能流线分析图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门诊医技楼正立面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内庭效果图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鸟瞰图

Q:如何做到大体量建筑和城市周边空间的融合?

刘建新: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是重点。首先,我们做方案时,通过算日照对西侧的环境做一些更改。其次,我们做了双重平台使巨大体量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过渡融洽。东侧的平台和精卫楼形成一个宽30米,长100米的广场。我们在入口也做了柱廊,一方面利于光和风能够穿过建筑,另一方面也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空间。

点评

做建筑就像是做鞋,而做其它房地产项目像是做衣服。鞋是要用的,舒不舒服很重要。鞋和衣服的关系就像医院建筑和其他普通建筑的关系一样。

建筑师在做方案设计时考虑了许多因素,地形、文脉、限制等,还可以考虑同一个地区内医院的差异。每个医院都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建筑师在做设计工作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医院建筑未来的运营情况等重要方面。

我参加过一个体育馆项目,所有的业主都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这个体育馆将来怎么运营?而我到了北航体育馆的时候非常地惊讶,在门口就立刻就闻到了很香的咖啡的味道,看到很多科技的元素。随同的业主会想到这里的项目可以如何运营,就会把这个项目给租过来。所以建筑师在做设计的时候,还要关注在同一地区里同类型的这个建筑与另一个建筑之间会有的差别。

——刘强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管理中心主任

深圳市儿童医院——制约中的灵感

王青

建筑师在做方案的时候有非常多的制约,这不可避免,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在制约中增加制约的红利。制约就是建筑设计的精华,没有制约反而出不来好作品。

项目的第一点制约因素是人口密度。深圳的人口密度达到17000人每平方公里。医院的日均门诊量是6000人次以上。第二点制约因素是容积率。项目的容积率是4.8,建筑绿化要求达到50%,实际的用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第三点制约因素是气候。深圳临海,夏季炎热多雨有内涝。第四点制约因素是儿童的特殊需求。

由此,我们总结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密度交通问题解决方案。车辆进入地面层后会被迅速分流。车型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南北两侧,采用单向循环模式。东侧的后勤及物品流线则经专门的口径进入地库。

第二个是指标控制的解决方案。建筑向高层化发展。

第三个是空间布局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双主街的情况下将一侧主街做宽,在这些主街上增加一些小空间,主街包括与门诊的医疗共享、与屋顶花园的绿色共享以及连廊和庭院营造的休闲共享。

第四个是对医院儿童特色的解决方案。本案在内部中心提供的空间中引入了流线、不规则形状和色彩等活跃元素,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针对多年龄段儿童的不同行为特性,在各层设置低龄活动区、儿童阅览区、儿童宣讲及学习区。

第五个是满足使用功能的解决方案。医院设计提供了标准化的护理单元和急诊单元。

第六个是标志使用的解决方案。标志的更加色彩化,更加夸张,能够根据孩子的情况能够找到合适的尺度。

第七个是安全保障的解决方案。我们针对深圳内涝情况,加大了医院的注水量。在发生内涝灾害时,轻度治疗区域、重度治疗区域和一些庭院能规避这种不利影响。

最后是节能需求的解决方案。拔风井和下沉庭院的设置改善了通风,也达成了有效的遮阳。首层三分之一的架空的结构也有利于通风。内部做了机械通风。此外方案中还考虑了光合板和屋顶绿化,并在立面上做了很多遮阳措施。

深圳儿童内部庭院效果图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新旧相融

李藤

新与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有新就会有旧,而新旧更替更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趋势。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诠释了一种不同的新与旧的关系。

基地位于惠州市江北区的一个核心地段,基地的地块呈不规则多边形。新增用地位于地块北侧,面积大约为10000平方米,约是一期用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新增用地的建设面积非常紧张。

现有建筑的情况:19层住院楼的住院楼以及8层的住院楼通过4层的圆形门诊医技楼进行连接;住院主出入口以及门诊主出入口分别位于文华一路以及另一条主干道上;办公主出入口以及后勤主出入口位于西半部分。

(一)设计处理

首先我们将主要建筑体量与原有建筑的山墙面平齐,同时将高层设置在外侧,与原有的住院楼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视线、噪音等干扰。新建高层与周围的高层建筑形成一个围合的绿化空间。我们对建筑的裙房部位进行了压缩,使其形成一个退让的槛,以与未来整体相协调;同时,将住院部分西南侧一些房间的墙面进行了一定的旋转,使其朝向更好。

我们在裙房上做了一个突出体量处理,使出入口很明显地表示出来。对于新老建筑的链接的部分,我们通过将连廊和原有院区的圆形裙房进行延伸,将新老建筑连接,并且从圆心引出一条射线将新楼的裙房进行切割,形成一个内凹式的出入口广场。

新院住院的高层采用了板式的形式,并且通过圆相切的形体将新老部分交接在一起。主出入口处形成环形车道。立面元素与老建筑的形式相同。颜色的选择以暖色为主,用暖色调的涂料和石材,局部以木质的景观相呼应。在新老建筑连接的部分有四层的连廊,这些连廊将新老建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环形的交通流线。

(二)建筑的功能分布

建筑设有地下三层的地下停车库;建筑的第二层及以上设有 120急救中心以及手术、妇科、儿科和标准病房。新旧两楼的办公区域以及综合楼报告厅之间设置了连廊,与地下部分进行了功能整合。在医疗主街上,新老建筑之间设置了一个主要的交通流线。主出入口的位置设置了一个新的住院办公大厅。

我们在沿街新主楼的出入口处做了院前广场。行人可以通过院前广场步行进入院区。车辆通过独立的入口进入院区内,在住院办公大厅门前进行落客,然后驶向地下停车库或者通过独立的出口驶出院区。急救车可以在门口停留并有相应的停车位。后勤出入口不与其他出入口交叉。车辆通过后勤出入口进行独立的进出。

四层通高的住院部的立面通过变形将整个体量连接成一个整体。为了满足南方的通风要求,一二层

分别设置了架空的人行通道。

我们没有进行新旧的对比,也没有进行新旧的交替,而是进行了新旧的融合,这也体现了我们当初设计的整体思路,即新旧相融,相得益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区建设工程——分分合合

李竹青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区建设工程是一个科研办公楼项目。设计团队将建筑与各个元素相融合。项目中“融”的实现通过三个阶段来展示:第一个阶段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第二个阶段是建筑与人文历史的融合;第三个阶段又回归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这个项目位于北京五环外的药用植物园内,总用地面积74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总体高度被限制在24米以内。项目的主要功能包括图书馆功能、教研功能、住宿功能和办公功能。

最初的几个方案设置了3个庭院,其目的是将外面的景观引入到园区之内,同时对建筑内部的功能进行分隔。这是第一个融合,就是去尊重自然环境,利用环境形态,使庭院与外部环境形成对话。

我们提取了协和医学院的3点元素:长廊甬道、协和三宝和协和的专业自豪感。在主体布局上,方案提取了长廊甬道的精髓,以一条绿轴贯穿于整个院区。我们在长廊上布置了3个院子,呼应老院区的布局。我们采用层叠的空间,使科研人员在工作之余有一个放松空间。我们在建筑重点的节点上用浮雕来展示协和三宝。

在建筑入口上,协和的老院区是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的结合。这使方案涉及到形式的选取。将文化载入到建筑里面主要有 3 个方向:完全地引入、完全地创新或两者的结合。中国医学科学院经常要接待国内外的学者,需要展示中国的传统,最终接受了完全复古的方案。

我们对原来的立面进行了切分。这一方面是满足了规划局提出的不能太巨大的要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南北向的房间。这就是的第三个融,又回归到了对城市体量的考虑。

“分分合合”,“分”就是在做方案过程中对建筑进行的拆分;“合”就是如何将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包括如何严格地适应周边的环境,如何与环境相融合。

中国医学科学院效果图

桐城市人民医院——文章山水的建筑

宁明杰

桐城当地人对桐城的文化有非常强烈的自豪感和自我认知。如何在桐城市人民医院项目的设计中体现出桐城文化与建筑的交流和融合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们首先要了解桐城文化和如今桐城文化在当地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桐城派狭义地是作为桐城文派而广为人知。我们试图从中找出用以激发建筑师灵感的词句,因此找到桐城派戴明世的话,“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和左光斗的作品《忆龙眠山居》:“卜筑傍龙眠,云深一径穿。源穷才见屋,山尽忽开田。”

由此我们发现桐城派回忆故乡的主题——桐城山水。有古文说:“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这说明了文章与山水有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们提取了水、田、山、屋四个关键词作为指导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思路。我们通过修整水系引申出一条东西向的城市景观轴;通过在水系旁边的绿地引入“田”的概念,并引入生产性景观植物,最终营造出一种“广来种作,鸡犬相闻”的田园景观之美。在中心景观区的两侧,我们提出以高层建筑的体量来重建延绵起伏的山势意象,引入了曲面元素。同时,我们将外围的多层裙房分割成一个个小矩形,使其具有皖南传统民居的意象。

我们首先以中心水系的中点做了几个大圈,以此奠定院区的大格局,然后根据地下光缆定出了几个院区外围的定位圆心点,最终形成了总面积22万平米的桐城市人民医院新院。

从桐城文化到桐城建筑这样的一段故事经历了从发现到转意最后到重现的过程。我们运用有机的建筑形态和形体组合方式,重塑了一种水田山屋的传统桐城山水的意象。而这种意向也正是桐城派文人在他们的诗词画作中对故乡记忆的一种表达。

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医院庭院鸟瞰图

入口人视图

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