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一词在行业内耳熟能详,但迄今为止依然有很多学者并不承认有分级诊疗这个概念,其实分级诊疗确实源于中国,国际上并没有这种概念。在国外,学术上常讲连续性医疗和整合式医疗,但由于中国的影响力,在中国提出分级诊疗之后,世界医生组织才开始使用分级诊疗这个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也向国家卫计委肯定过中国分级诊疗的影响力,但从国际角度来看,全世界没有中国的这种国情,像中国这样上下联动的分级治疗确实没有先例。
发达国家都对我们的医疗领域进行过质疑,就医过程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管理,患者去哪里看病要有规律的,不能病急乱投医,可是中国看病的路上没有红绿灯,如果有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到一个城市,城市道路很多车却没有一个红绿灯,其实就医也是一个道理。其次是连续性的服务,从国际上看比较好的医疗体制,都有基层医疗机构或者家庭医生,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分级诊疗也就是建立有管理的连续性服务,当然建立这个有管理的连续性服务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的支持,就是分级诊疗。
2014年分级诊疗被突然提速,因为2014年的统计年鉴上反映了2013年全国三级综合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达到了103%,也就是说全国统计住院人数从使用率角度远远大于病床的床数,三级医院加床为常态,人满为患。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我们基层的患者全部涌向了大医院,背后是大医院的人才、资金、技术全部挤向三甲医院,但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从2014年、2015年加大了分级诊疗力度。2016年开始分级诊疗又成为医改的首要任务,分级诊疗统领全局。
2013年某省医保收不抵支,率先实行分级诊疗,也受到了很多不同的质疑,接下来通过在连续的几年时间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政策,从最初全省统一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级诊疗,一直到2015年之后开始实行按病种分级诊疗,就是每个县根据自己的医疗水平和能力确定若干病种,比如说该县能看到99种病,那么这99种就按分级诊疗来管理、要求、考核,至于其他病种就不要求做分级诊疗。由于该地域差距比较大,中心城市和牧区医疗差异水平比较大,利用一刀切的办法很难全部适应,经过改革就有了很强的适应性,这是宝贵的经验。
医联体重在整合资源
医联体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方式。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大多门可罗雀,形成了严重的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大医院则不堪重负。而分级诊疗就是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医疗成本的快速上升,让小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首诊,病情严重的可以转诊。而“医联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医联体”内,医院间可以实行双向转诊,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专家社区坐诊,“医联体”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有明确的分工,来缓解医疗供需的错位,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问题。
事实上,“医联体”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2011年,上海就建立了第一个“医联体”——瑞金-卢湾“医联体”,该“医联体”由瑞金医院和原卢湾区下设的两家二级医院、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建。建立“医联体”后,社区居民可以优先享受门诊、住院的转诊通道,可在社区预约医院的专家门诊。
2013年,“医联体”成为医改的热点,卫生部门多次表示,要通过建设“医联体”来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同年,北京启动了“医联体”计划,之后,甘肃、无锡、河南等多地纷纷建立了多个“医联体”。
而目前,医院之间的合作势在必行。新医改提出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医联体”是其中有效措施之一,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医联体”使基层的诊疗规范、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疾病管理以及与核心医院的协作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患者的回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三级医院的压力。
医联体的提出与实践表明,医联体的建设对于构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化配置卫生资源,让无序就医变有序就医,从而缓解医疗供需的错位紧张,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方便居民就诊,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不同等级医院的全面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从根本上实现医改的目标。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