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筑医台、独墅联盟主办的“大型医院交通动线设计与智能装备应用高峰论坛”在苏州顺利召开。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虞涛以“分期建设的大型医院交通流线组织经验分享”为主题,为与会代表分享了上海仁济医院三期建设中交通流线组织的经验。

仁济医院有四个园区,本文以仁济东院为例介绍其分期建设交通流线的过程及经验总结。

仁济东院现状:解决医院停车难、行车难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员密集的特殊公共场所,上海各大医院都面临“停车难”的问题,仁济东院也不例外。

图1仁济东院现状院内综合交通组织

(一)仁济东院交通流线现状与存在问题

现状

如图1所示浦建路主出入口:供社会车辆及医护人员车辆进出。 

临沂北路北侧入口:社会车辆、医护人员车辆及其他所有车辆(急救、殡葬、垃圾、医废等)的入口。 

临沂北路南侧出口:社会车辆、医护人员车辆及其他所有车辆(急救、殡葬、垃圾、医废等)的出口。 

存在问题: 

后勤车辆和就诊、医护等社会车辆混用出入口。 

临沂路入口和浦建路入口早高峰时段排队情况严重。

(二)未来交通流线规划

 

图2仁济东院未来院内综合交通组织

仁济东院未来交通流线如图2所示。

浦建路主出入口:供社会车辆进出。 

临沂北路北侧入口:社会车辆、及其他所有车辆(急救、殡葬、垃圾、医废等)的入口。 

临沂北路南侧出口:社会车辆及其他所有车辆(急救、殡葬、垃圾、医废等)的出口。 

东方路出入口:医护及科研人员进出。

地下车库全面贯通,实现人车分流。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行走环境及满足病患转运的空中连廊。

人流:内部人员出入口和社会就诊出入口分设,缓解临沂北路和浦建路入口高峰时段排队拥堵情况。 

车流:除应急车辆外,医护及就诊车辆全部从不同入口进入地下车库。 

物流:建立集中供应中心及轨道物流系统,依托连廊及地下通道向院区内各个楼宇输送物资。 

缓解停车难问题,优化院内行车路线。

一二三期及未来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对比

(一)基本建设与交通流线规划

一期

1983年开始一期规划,1999年建好内科大楼,交通设计出入口双通道设计,后勤车辆和就诊、医护等社会车辆分开使用不同出入口。就诊出入口设置主、副双通道,满足就诊需求满足了医院当时的需求。

二期

建设了外科大楼,交通流线依然是出入口双通道设计。但随着就诊需求增大,配套医疗用房增加,医院用地进一步扩大,医疗功能将进一步调整。仁济东院把备用用地作为职工停车场,也导致两个主干道非常拥堵。

三期

主要建设门急诊综合楼。三期建设了地下车库,停车位1077个。增加了门急诊就诊能力,缓解了停车难问题,优化了院内行车路线。但是院内交通流线交叉,人流车流交叉,增加了交通不便与风险。

 

一二三期基本建设对比图

未来规划:仁济东院的未来规划中,主要是解决现存问题,实现人车分流;

内部人员出入口和社会就诊出入口分设,缓解临沂北路和浦建路入口高峰时段排队拥堵情况。 

(二)交通流线组织

一二三期以及未来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对比图

仁济东院的交通流线组织二期与一期相比,在新建的外科大楼旁增加了内职工停车场,出入口无变化。

三期与二期相比,取消了东方路主出入口,取消了浦建路东西侧出入口,改建浦建路为主出入口,原临沂北路行人出入口改为人车同用出入口。

规划中的交通流线增加了人员专用通道,实现人车分流。

如表1所示。

表1仁济医院交通流线组织发展变化

仁济东院交通流线组织经验总结

仁济东院通过分期建设,在医院改造,交通流线重新布置,流程更加优化方面总结了五点经验。

1.交通组织流线必须符合现有建筑布局的功能需求 ;

2.分阶段建设项目,逐步调整优化交通流线组织;

3.前瞻性的考虑经济发展,随之配套设施的衍生;

4.大力发展立体化交通流线;

5.引入新技术新科技,提高物流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