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筑医台、独墅联盟主办的“大型医院交通动线设计与智能装备应用高峰论坛”在苏州顺利召开。

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院所长赵超以“基于产品和服务系统设计的医患体验创新”为主题,为与会代表讲述了从人性化设计角度设计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系统、推进中国现有体制下医患的体验和交互。

在设计层面,医院不仅仅是建筑,在这个体系下面需要构建完整的系统,包含医疗器械、产品、服务、人机交互界面、整体环境、多用户网络等,而关于如何构建医疗体系,需要基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来构建人性化体验。

在研究和探索未来智能医院项目中,使用行为分析法、人体工程分析法、头脑风暴等方法,研究患者、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医生交互的方式,以及交互方式当中相应存在的问题。通过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患者、医生的需求进行了行为的变化,提出在不改变现有医院四个床位的病房面积的基础上,用智能化技术人性化的解决。用曲面屏,让患者和家人在病房里沟通,医生可以在传过去后进行远程会诊,并把病房治疗的设备和床整合。同时确保在不改变病房面积的情况下,保证每位患者的隐私,鼓励患者之间通过玻璃进行游戏以及交互,建立一套患者终端APP,让患者通过应用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和病人以及家属进行互动。

目前建立的新项目是清华跟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行全球创新设计新的研究生培养。下图是针对伦敦地区的救护车进行的人性化设计,设计人员进入救护车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模拟,通过紫外线的照射可以看到手部污染的情况。在经过新的人性化设计之后,医生可以更高效、更清洁、更安全的工作,病人在救护车里感觉也会更舒适。

通过最终的用户体验评测,可以发现,前期研究以后新方案在时间上大大缩短了救护车内部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医院内部患者流线的分析,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比较人性化的手册和解决方案,清华和GE的中国院长高端培训班中,把患者流程、行为流程分析等方法进行应用。让来自不同医院的专家和院长换位思考,找到患者和医生交互过程中的新的解决办法。

为上海一家医院做机器人和远程会诊内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时,从决策互换的角度深入分析医患、医护、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医生和家属之间的问题以及行为流程,界定设计的目标体系。

在病房里面架设三个摄像机全时监测每一位患者、护士、医生或者空间里的流线,通过流线界定内部设施。相关机构的评测软件,最终输出设计结果或者患者满意度的评价。

从这些角度来讲,研究项目里秉承了公平使用、灵活使用、简单并依靠直觉使用、可视化信息、误操作的宽容型、减轻体力操作的负担、尺度和空间的可用性等设计理念,用这样的方法或者设计理念来推进医患之间的人性化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