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筑医台、独墅联盟主办的“大型医院交通动线设计与智能装备应用高峰论坛”在苏州顺利召开。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医疗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李辉先生以“医疗建筑院区环境机能的比较分析”为主题,从宏观的角度为与会代表分析了医院外部环境对于解决医院交通问题的思考。
医院院区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国内现状
医院院区环境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安全性和高效性,而医院设计的重点在于以医疗为核心,增强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功能化体验感。与国外医院院区环境相比来说,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包括很多大型医院、区域核心型医院,其现状都不容乐观,环境仍然相对恶劣,具体表现在室内环境空间拥挤,床位不足,空间利用不合理;室外环境设计占比失衡,院区没有足够的停车位,集中的人流车流造成道路拥堵。因此,基于院区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国内医院设计需要在充分挖掘环境、院区、建筑、景观等因素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实现安全高效、功能和谐、亲切宜人的效果。
国外医院院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国内医院院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整合院区环境规划的各种要素及相互关系
院区环境规划的要素的基本制约点包括:用地指标、交通组织、功能特性、邻里关系和绿化景观,这几大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在医院院区环境设计中处理好建筑密度、人车分流、洁污分区、环境干扰、物流组织、和绿植分布之间的关系,让它们彼此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医院院区建设安全高效、功能和谐、亲切宜人。
院区环境规划要素及关系
医院环境规划建设中各要素的特定作用
规划建设中针对各要素的占比分配要遵循一个主导原则,即占比均衡,相互促进。建筑用地面积,包括床均的建筑面积都有其明确的用地指标,在总的用地面积里实际上分成了几大块,核心区域是建筑密度、交通占比和绿化率。在医院的规划设计里,这几个核心区域要坚持占比均衡的原则,针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策略,让它们相互之间形成一个促进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相互侵蚀的作用。因此,除了可以常规的从技术层面分析医院院区环境规划要素的关系及影响,也可以从用地标准、交通组织、绿化景观三个要素上选定核心数据,从控制角度方面分析其相互关联的作用。
1、建筑密度—功能格局
在实际建筑规划中对于建筑密度是没有明确规定的,由于每个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于功能布局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医院规划设计里采用不同的方式,这样才可以在不同的建设条件、用地指标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复杂环境的情况下,都有它的应对措施。比如说对于城市改扩建医院项目适用集中式布局组合方式,对于新建花园式医院项目适用群落式布局组合方式,对于城市中心医院项目则适用半集中式布局组合方式。
不同的布局组合方式适合不同的建设条件
2、交通组织—效率先导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多,医院内部及周边道路堵车也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对于医院设计来讲,合理的交通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诊疗效率还可以缓解医院内外部的交通压力,因此,如何规划交通组织模式日渐成为一个医院设计中需要慎重考量的要素。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楼为例,这个项目在组织交通的规划设计中坚持了行人优先、急救优先、人车分流、立体分流、疏导外围的原则,成功的解决了医院的车流、人流拥堵问题。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设置双层平台,双层的行人通道,通过两层的进出方式把集中的人群快速的引入到建筑内部;二是区域交通组织和机动车环形的通道设置,最大限度的实现人车分流,而且在院区非常密集的情况下,保证行人的安全性。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
双层平台立体行人分流方式
院区机动车环形交通组织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全院区指标中建筑密度占25.7%,交通占比35.9%,绿化率占38.4%;在本项目指标中建筑密度占33.7%、交通占比59%、绿化率占8%。通过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全院区整个用地和建筑密度、交通占比相对比较均衡,但是具体到单个项目来说,占比是非常失衡的,由此分析交通占比是解决能否实现高效运行的核心因素。
院区区域交通组织体系
3、绿化景观—弹性调节
在实际的建筑规划里对医院的绿化率有一个30%到35%的明确规定,虽然绿化景观对医疗的流程、功效更多的是促进和辅助作用,但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绿化景观的安全隔离、心理缓解、修养康复和区域微气候调节作用,以及与日照、采光以及相互之间噪音的干扰作用等等。绿化景观对于病人的休养康复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存在不仅可以疏导就医过程当中的焦虑心情,还可以进行区域微气候调节,帮助实现医院整体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行。绿化景观弹性调节的幅度也是最大的,虽然有30%到35%的绿化率要求,但实际上经常被调节的,也是经常要为其他要素让路的就是绿化率,绿化占比往往处在一个从属的地带。
安全隔离 心理缓解
修养康复 区域微气候调节
实例分析不同院区条件的规划策略
1、苏州科技城医院
本项目院区规划的要点在于与其床位数比较,其用地面积相对比较为充足,所以建筑密度、交通占比和绿化率都是相对来说非常理想的。通过这种相对比较舒展的门诊和裙房布置,以及相对集约化住院区域布置,实现了水平交通和外部环境非常好的融合,环境十分理想。同时停车也有比较好的条件---地上停少部分,地下停大部分车辆。
2、泸州市中医院城南院区
本项目用地比较紧凑,整个容积率相对高一些,建筑规划中采用半集中的布局组合方式,这样建筑密度和绿化率也相对有所调整,地上停车数量会慢慢减少,缓解医院的停车压力。
3、咸阳市中心医院
本项目是非常局促的、城市中心区域,建筑密度是相当高,达到41%,但是绿化率只有15%。就这样一个项目,采用集中式布局,相对比较合理的保证了医院的使用流程和便利性。
三个项目关键环境因素的对比分析
通过这三个项目的对比,可以总结出:用地越小,建筑密度越大,交通会越来越拥挤;尽管占比大,但交通非常拥挤,绿化就会越来越少,所以这是一个相互之间联动的影响。
院区环境要素的关联性分析
从优先级比较,首先要确保医疗流程,这是第一位的。交通组织,在用地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关键作用、关键性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邻里关系通过建筑不同方位的格局实现它的灵活度,可以适度调节,不能取代关键因素。景观环境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为以上两个要素让路。所以,在规划设计中有不同的替代方式,不同的医疗功能格局,例如交通组织的人车分流、行人优先、急救绿色通道,这些方式也有它不同的搭配组合。相应的邻里关系和景观环境也是有不同的设计方式能够实现,例如院区外部环境非常紧张,则可通过室内环境室外化作为一种补偿,使室内的环境做得非常丰富。
系统化规划思路,达到动态平衡
对于医院的规划设计来讲,常规的设计思路是这是一种定性化的设计方式,而不是定量化。比较分析医疗建筑院区环境机能建设,要求是制定一种联动机制,达到动态平衡,让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宏观角度来讲,院区的交通环境,院区外部的交通环境也可以标准化,当然这种标准化更多的是定性化分析,而不是定量化分析。成功的组合将得到一个相对平衡的院区环境,既保证医疗功能,又能使交通疏导非常顺畅,同时整体的院区环境非常舒适宜人。
1、界定极限数值,对各要素的最小值进行求证,需确定建筑密度、交通占比、绿化率在某一特定项目中的极限值,能够满足医院正常运行。
2、分析变量的关系,在最小值的基础上分析出平均值和变化范围,明确在哪些范围内可以达到理想值和平均值。
3、建立理想模型,依据优先级多角度探索要素的组合得到几种不同的方式,分析不同组合的优劣势。
4、确立合理布局,代入实际场所进行灵活组合。
应对未来医疗需求变化—少“去医院”看病
今后随着我们国家医疗状态的迅速发展,将对院区环境有很大的冲击影响。这种影响幅度非常广泛,宏观方面,有政策层面、医疗技术方面及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带来相应的变化。
1、就诊的人群发生变化。比如说不同的医院、不同等级的医院,就诊人群、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或者,比如说核心医院的住院部相对来说要保证,但是门诊量都会通过预约诊疗、走分级的基层医院、二级医院的分级诊疗在时段上面进行分散,相应的区域的中心医院门诊量会相对增当,但是住院部相对会减少。
2、交通方式发生变化。现在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所以私家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大型医院内部的停车场今后也会有所改善。
3、诊疗方式发生变化。更加先进的诊疗方式会使医院就诊人数发生急剧减少,医院就诊人流量下滑,其实包含两个状态:首先以健康为前提,我们会通过医养康联动,把健康要素提到更高的层面,健康指数上升,患者人数降低。其次,通过智能医疗网络,即可减少去医院看病得次数,在家或者社区即能完成初步的诊疗活动。
4、生活方式的变化。今后医院承担的功能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功能,应向整个社区开放,可容纳更多健康人日常生活与活动,同时医院的内涵也将发生转化,更多空间及外围环境延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医院外部的环境功能性发生变化,承担社会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