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和社会医疗机构之间的冲突将日益剧烈。

3月26日,2017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在谈及医疗资源布局时分析,公立医院黄金时代结束,难以调整经营模式。他预判,“2016-2019年,公立医院和社会医疗机构之间的冲突日益剧烈。出路取决于政府的认识和思路。”

“近十年,是‘非公医疗’发展明显的十年,但同时也是‘非公医疗’发展较慢的十年。”早在去年,朱恒鹏在一次非公医疗发展的论坛上就如此感叹。在他看来,非公医疗机构没有发展起来,我们国家对医疗行业的巨大投入已被公立医疗机构浪费了太多。

指望公立医院改是改不了的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公立医院是搞不好的,就像大锅饭不可能吃饱一样。在朱恒鹏看来,凡是公立医院占主导性地位的国家,公平性都较差。“指望公立医院改是改不了的。十年了,都没改过来;全民医保的建立,更让他们没有改的动力了。”

实际上,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的日子,一直不太好过。作为政府主导下医改的样板地区,三明医改一直备受关注。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6月,三明公立医院的收入相比前年只增加了8.9%,而前年同比增幅是12.8%,看似有进步,但公立医院收入增幅下降是趋势。不仅医改样板的三明如此,同处一片蓝天下的公立医院,大多是这般景象。

“在没有医保支付的领域,公立医院其实没有优势。”朱恒鹏表示,如果回到2003年,没有新农合、没有城镇职工医保,公立医院是“打不过”民营医院的。在他看来,当年就应该先改革公立医院,先发展民营医疗,再推行全民医保。“现在的问题在于,政府先把公立医院养肥了,再发展民营医院是有难度的。”

民营医院的机会来了吗?

社会资本办医是民营经济汪洋中的涓涓细流。民营医院也一直被看作是公立医院的“替补队员”。然而,2015年,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数量首次超过公立医院,服务量也达到20%。不少人据此认为,民营医院的春天已经来临。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过去十年,公立医院进入了所有领域。为了在医疗市场分得一杯羹,民营医院选择了差异化竞争。在朱恒鹏看来,差异化竞争的确是民营医院过去十多年的成功经验,但在未来十年,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过去十年中,每一家民营医疗机构都希望取得医保。但现在看来,如果没了医保,民营医院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因为现在医保资金快要“吃”光了,公立医院的这一大块优势就快没有了。”

他断言,医疗领域未来三十年肯定会转型。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社会力量正在经历历史性的机遇。首先,公立医院现在要为医护人员缴纳五险一金,成本在上升,药占比却在下降。同时,大家要看到,当政府经济困难的时候,政府会了解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公立医院成本下不来,民营医院的机会就来了。”反思朱恒鹏此言,看似矛盾的现实,倒也着实是症结所在。

医疗市场会不会掀起大战?

民营医院二十余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客观层面得益于是国家政策的逐渐利好,社会资本越来越重视民营医院,社会医疗机构也占据中国医疗“半壁江山”;而与此同时,公立医院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压力,政府投入减少,医保压力加剧。这两者间的你进我退,是不是表明民营医院有了向公立医院叫板的资本了?

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能够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公立医院还要多久?众所周知,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公立医院一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民营医院要大规模脱颖而出,依然前路漫漫。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就目前民营医院的实力而言,只能成为医疗市场的有益补充,难以和原有公立医院形成势均力敌的竞争态势。但与此同时,中央三令五申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办医,依然给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利好,也给民营医院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分析人士认为,更多的医疗机构进入医疗市场,能增加更多的竞争主体,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将更加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