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
香港澳华医疗产业集团、香港澳华医院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急诊区是医院的重点区域之一。这里急危患者最集中、患者情况最复杂、救治时间最紧迫。同时,急诊区域也是应对地区突发灾害的救治窗口。传统医院的急诊区域是专为承担急危重病患者的就诊和救助所设立,是以最合理的空间和最短的时间、最有效便捷的服务使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这些设计并未考虑突发灾难造成的大批伤员的救治和疏散能力。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灾难和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这些灾难如火灾、水灾、地震、空难、海啸、车祸、爆炸及恐怖袭击等,会造成大批的伤患,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如果这些伤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可能导致死亡和终生残疾。还有像SARS、MERS等这一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病情表现不典型,不但要求急诊科有良好的甄别能力,以免误诊和漏诊。同时还要求良好的隔离、通风措施,以保证病毒不在医院内发生二次传播。除去医疗水平和急救设备、设施外,良好的急诊区域规划设计也是保证急诊救治能力及医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内地综合医院的急诊区域问题较多,大多数已运营和在建医院的急诊区域首先在规划设计上,就不能应对突发灾害。主要问题如下:

急诊区域面积严重不足

按照2008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急诊部的面积应占医院面积的3%(见图1)。

从医院使用实践来看,综合医院特别是三级综合医院采用这个面积比例远远不够。按医院面积的 3% 来规划急诊急救区域,形成不了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的比例表只是参考值,但很多医院的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却把3%当作一道红线来控制面积,造成急诊区域在规划阶段就先天不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近几年的不断改造扩建中,2013年急诊区域的面积已达到当时医院总建筑面积的5%,大大地提升了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单间式诊断区无法应对突发灾害

中国内地医院绝大多数医院的急诊诊断区域采用门诊诊室式的房间+等候走廊(区域)方式,正常情况下尚可运营,一旦遇到突发灾害,需要在相对集中的时段诊治大量的伤员时,该区域会因为人员拥堵而瘫痪,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合医院的急诊诊断区域宜采用开放式诊疗大厅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场地资源,同时便于治疗和观察,提高救治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急诊区域,保证救治过程的安全性。

肠道、发热门诊形同鸡肋

自从2003年SARS爆发后,内地综合医院都要求在急诊科设置肠道及发热门诊。同时卫生监察部门要求肠道和发热门诊隔离设置,各自有独立通向楼外的出入口、卫生间、留观室及诊室。要三区(隔离、缓冲、普通)分离,独立的通道及污物排放。如果确诊为需隔离治疗的患者,还要有单独的出口转运患者。

可以想象,在原本就局促的急诊区域,按上述要求进行规划,需要很大的面积,而且平时鲜有患者使用。所以医院会以最低甚至低于标准来设置肠道及发热门诊。平时形同鸡肋,如果突发类似SARS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不但承担不了应有的诊疗功能,还有可能成为病毒二次传播的源头。

急诊区没形成闭环式救治流程

国内综合医院从规划的角度重视院前急救的不多。由于面积及设备投资的不足,急诊区域除了医院建设规范中规定必须设置的功能,基本上都没有配置专门的大型检查设备、床边移动设备、急诊专用手术室、EICU及急诊检验室等。在急诊区域内形成不了闭环式救治流程,患者甚至要在不同楼层移动。严重影响到救治效率,造成患者在医院内的二次伤害,甚至致命致残。

没有足够的室外临时救治场地

当然,即使急诊区域的面积达到医院总建筑面积的5%以上,对于像地震这样的大规模突发灾害,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医院的紧急避难场所,最好设置在临近急诊入口的户外,形成一个可以疏散患者、搭建临时急诊救治设备设施的广场。这一点在医院的总平面规划中尤为重要,经历过“5.12”和“4.20”大地震的四川省内医院的院长们,对这点感触颇深。

通过分析以上内地综合医院急诊区域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看出,急诊区域的规划设计,对医院应对突发灾害,提高急诊就诊效率,提升抢救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然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破坏性特征,会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工作过的四川地区,就经历了汶川、雅安等特大地震灾害,经历过SARS等公共卫生事件。经历过由于医院救治条件不足带来的种种令人痛心的遗憾,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医院急诊区域除了完成日常院前急救工作,在当今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疾病流行等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社会环境下,还要承担突发灾害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任务。因此在新建医院,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的过程中,在设计阶段就应该着重考虑急诊区域如何应对突发灾害。这样才能让医院在面对突发灾害的紧急状态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救治作用,达到医疗应急及危机管理的要求。 

以应对突发灾害为前提的急诊区域设计思路

以某大型综合医院(总床位3000床)的急诊区域设计为例。在急诊区域规划设计了急诊诊疗区、急诊抢救区、隔离诊疗区(肠道、发热)、急诊设备共享区、EICU及留观病房区、门诊输液区、药房及医技辅助区和后勤支援区等(见图2)。

图 2 开放式门诊诊区

(一)联合诊疗大厅

打破单间式诊室设计,采用联合诊疗大厅模式。有效扩大患者容量、方便医生联合会诊,两边设置的担架车工位,方便不便行动的患者接受诊治、床边设备的通过、使用,便于观察照护。

(二)大型护士站

联合诊疗大厅内设置大型护士站,宽大的面积方便护士对患者进行筛查。设置采血及收样台,不需要患者移动。

(三)大型检查设备共享

急诊区域设置大型检查设备,平时开启朝向诊疗大厅的入口。遇到类似SARS的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封闭朝向医院大厅内部的入口,开启肠道、发热门诊区域的入口,形成封闭式的检查、诊治空间。图中的设备只作为急诊区域使用,普通门诊患者的大型设备检查区域在负一层。(见图3)

(四)急诊手术室

在急诊抢救室内设置手术室,减少患者的移动距离,提高抢救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五)同层设置 EICU

方便危重患者术后恢复及观察,减少危重患者转运距离。同时在急诊区域内,形成完整的闭环式救治体系。

(六)预留临时抢救区域

医院的室内面积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不计成本的把急诊区域规划的无限大。我们通过把急诊区域建筑外面的地面进行硬化处理,和院区内道路相连。在地面上用彩色地砖划分出区域,如果发生地震等更大规模的灾害,可以按照这些区域搭建临时抢救设施,形成完整的室外抢救流程。通过室外扩容,最大限度地接纳患者来应对突发灾害时大量伤员的进入和救治。(见图3)

图 3 急诊设备共享

在该医院急诊区域的规划设计中,由于采用了同层设计的原则,避免了患者的竖向移动。在急诊区域设置专用检查设备和医技辅助区域,在抢救区域设置手术室。通过这些合理的规划,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救治能力和抢救效率。同时,大空间敞开式的急诊诊疗大厅,保证了突发灾害时大量患者进入时的接纳能力。在SARS类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隔离和诊疗。通过平面规划,较好地梳理了诊疗动线,达到了院内感染控制的要求,提高了急诊区域使用的安全性。

医养环境设计杂志编辑:马志晖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