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贵州省召开医疗卫生“百院大战”项目观摩会,聚焦140个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以期通过加快公立医院建设缓和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现状,进而解决贵州省“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便百姓就医。

贵州省推出的所谓“百院大战”,即在省内建设百家以上医院,包含续建和新建项目。从类型看既有综合医院,也包括了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县市级疾控中心、康复医院、专科医院等,还有此前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建设和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

如此大手笔,尽显土豪气派。然而仔细浏览媒体信息和展示的项目,让人在羡慕之余不由得生出几份担心。

一、布局是否合理?

资料显示,贵州省“百院大战”的140个建设项目中,省级医院有10所、市州级医院20所、县级医院110所。从媒体展示的2016、2017年共计153个重大工程看,有一个思南县比较引人注目。这个县列入的项目有五个,包括“思南县人民医院和民族中医院合建项目”、“思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思南县第三人民医院”,还包括“思南县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和“思南县乌江医院”项目。网上查询得知这个县人口是67万多,尽管无法得知每一个项目的建设规模有多大,但在一个县一次性开工这么多“公立医院”建设项目是否合理,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会不会挤压民营医院的发展空间就不由得不让人担忧。

二、会不会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进而加剧看病难看病贵?

很多公立医疗机构的迁建、改建、扩建最终都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那么贵州大气宣称实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百院大战”,会不会给医疗机构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呢?贵州这次“百院大战”需要的建设资金,目前已落实17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达121.9亿元,而2017年中央和贵州省级专项资金尽管支持力度不小,却仅仅只有24亿元。而更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也许都是“借”来的。查阅资料显示,140个项目中采取PPP模式建设的医院不在少数,比如德江县人民医院城北新区项目。而按照这种模式建设的,无一例外都会给医院未来发展背上沉重的负担,而这种负担都将给医院更加拼命的“逐利”过度医疗、想方设法谋取医疗保险基金埋下隐患,有的甚至不惜“缩减职工工资”。这样,又怎么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三、真的就能“强基层”吗?

分级诊疗的核心在于“强基层”,“强基层”的根本在于优质医疗资源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而优质医疗资源的核心是适合基层的“好医生”。没有老百姓信得过的好医生,分级诊疗就难以落实,强制转诊仅仅只是作秀,引发的问题将更多。而吸引好医生下去、留住、用上的核心在于有吸引力的薪酬、良好的执业环境、有希望的事业发展平台,建设好与基层老百姓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的硬件环境就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内容之一。而贵州这次尽管规划建设1000所标准化的卫生院和10000所标准化的卫生室,但由于一方面没有吸引人才下基层的实招,另一方面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同步规模扩张,基层人才难道就不会被“虹吸”吗?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不但不能强而且还会进一步变弱。

作为较偏远地区,贵州省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缺乏,其医疗卫生发展也一直面临三大瓶颈: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务人员能力不强、基层网点不牢。因此,强基层一直是贵州省医疗体制改革的重心。然而,反观“百院大战”计划,谁敢认为可以“强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