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设计中,目标就是为患者提供具有高品质、高效率的医疗场所和舒适、快捷的医疗设施空间;创建容纳大量患者的便捷的医疗流程和对应先端医疗技术的医疗设施内容;设计出对应未来医疗发展与变化的可持续性医疗设施规划,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能够实现与城市空间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整体鸟瞰图

项目概况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设计是原有医院建筑的扩建设计。原有医院建筑由美国弗拉建设公司进行设计施工,之后由高冈久留工务所、长谷川组进行继续施工、完善。医院于 1923 年开始兴建,1925 年 12月竣工。当时是以打造“东洋第一规模院”为目标而进行规划的。各诊科被设计成多层化体块式,呈现出体块之间通过走廊相连的形态。

原有医院建筑作为大连珍贵的历史建筑而被保留下来,为了保留当时建筑外墙的设计而进行了修复。从外部功能上来考虑,建筑门窗已经更换成了塑钢门窗。在内部中庭的上部设计了天窗,打造出了令人心情舒畅的中庭空间。随着医院的发展,因不具备对应医院新技术的空间,所以需要对新病房楼扩建后的新建筑的用途进行研究。一期建筑主要用途最终被确定为门诊教学楼。

原有建筑外观

 

门诊教学楼实景1

 

门诊教学楼实景2

新落成的门诊教学楼总面积 7.29 万 ㎡,地下三层,地上五层。整个大楼分为门诊、急诊中心 (ICU)、检验中心、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教学区、商务区、地下停车等八个区域。可接纳门急诊患者 5000-7000 人次 / 日。地上、地下车位共计 1100 个,充分满足患者停车需要;设停机坪一个,满足偏远地区及大连市突发应急事件抢救需要。

总体规划

1.布局

新门诊教学楼延续了与中山广场呈放射状延伸的城市轴线的肌理特征,在其延长线上与二期建筑物对称布局。主干道与广场被规划在用地的轴线上,这样就构成了位于中心的新旧医院建筑的整体化布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新医疗区随之建立。

总平面布局

2.交通、入口设计

总图设计结合规划条件,面向解放街与杏林街的交叉主干道设置新医院的主入口,力求与原有医院建筑的协调、统一。扩建面向主干道的原广场,追求环境保护与充实。面向柳林街来设置VIP 入口与体检入口,避免了与普通动线相交叉。

急诊入口位于柳林街侧,避开了解放街与杏林街的交通混杂情况。面向解放街即在柳林街设置综合服务中商店街的入口,不仅方便医院患者的利用,也为普通人群的利用提供的便利性。

人性化就诊空间

1.以患者为中心的空间架构模式

与以往的医院建筑被中央化的设计不同,我们是把以患者为中心作为设计目标来进行设计的。把独立性的医院VIP病房和诊疗功能进行集中化,并横向设置三个共用核心空间——舒适性高的大型室内庭院,通过医疗通廊来组织诊室功能。

在顶层设计中,每个病房都设置在护士站的附近,构成了环形的短距离动线,能够保证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患者能够安心居住。把一部分检查室和诊治室设置在病房楼之中,通过医疗功能的适度集中和分散,规划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空间体系。

2.效率性高的内部空间

每天接纳 7000 人次的门诊与 2000 床左右住院患者往来的大厅,犹如机场大厅般被规划成开间宽阔、充裕的空间。医院使用者的入口设置在北侧,货物等业务上的搬出、搬入口设置在南侧,使其成为效率性高的动线规划。为了提高效率,在门诊的 2 层设置了检查中心,促使 IT 和自动搜索检查科室等的标准化建成,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从 1 楼至 3 楼都设置了中空,透过天窗的自然光线营造出明亮、简单易懂的空间效果。在中空的周边设置了休憩空间,提高了医院的舒适性。通过东西向延伸的医疗通廊与连接上下楼层的中空,运用自然导向手法,成为自然引导来访人员的设计。

3.确保个人隐私与尊重个人尊严的内部空间

为了提高医院的个人隐私性,将检查、诊疗以及门诊楼的谈话室、指导室都独立设置。同时,为了充实患者的知情权和向家属提供及时的信息,在 1 层的医疗通廊设置了患者服务中心和谈话室。在门诊楼眺望性最好的顶层设置了 VIP 病房,在病房楼的南侧设置了眺望性好的开放式谈话休息室,使患者能够享受眺望的乐趣。

在 VIP病房的入口处,通过电气锁来进行出入管理,形成私密性高的放心、安全的住院楼设计。从地下停车场层到顶层都设置了专用电梯,充分考虑了安全性的前室、接待室等功能完善的病房,确保了患者的隐私。

家属和探视客人的见面可以利用中央的谈话室或设置在病房两边的小谈话室,一边享受着窗外风景和季节变化的乐趣,一边和家人、客人一起度过一段轻松、悠闲的时光。另外,还设置患者和家人可共同与医师谈话的咨询室、指导室。

4.便利舒适的内部空间

在建筑的二层西侧植入了非医疗的公共功能——综合商业街,诸如为患者、家属提供服务的食堂、咖啡店、便利店、花店、患者图书馆等接近日常生活的设施,这些创意改变了传统医院的冷漠氛围,增添了人性化的温暖。

为了保证医生高强度手术的顺畅进行,设计中提供了工作人员的休憩空间,诸如休憩室和假寐室等令人放松的空间,并且设置了医护工作者的援助设施,比如院内保育室、健康中心等。以浴室和卫生间为代表,所有的地面都考虑无障碍设计,设置轮椅卫生间,在每个卫生间设置扶手等,实行彻底的无障碍设计。

 

门诊教学楼一层平面图

 

门诊教学楼二层平面图

门诊教学楼三层平面图

门诊教学楼四层平面图

门诊教学楼顶层平面图

门诊教学楼内景1

门诊教学楼内景2

门诊教学楼内景3

门诊教学楼剖面图

历史性外观塑造

医院建筑设计通常较多关注内部的功能流线,对建筑外部环境、形象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对于强调外部形象的简洁、大方往往带给人单调、冰冷的印象。为秉承原有医院建筑的百年历史文脉,新医院建筑延续了历史性医院建筑的设计根源——厚重感与安心感,从色彩、材质、立面构图、细节等各方面表现出对原有建筑的尊重。

新建筑汲取原有建筑的红砖、券窗、拱门意向片段和与之相生的文化底蕴,采用现代材料和手法,整体建筑风格厚重典雅且蕴含欧式传统建筑意韵,立面处理细致而富于人情味,完全摆脱了一般医院建筑的冷漠外观。

外部环境营造

医院外部环境的营造对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作用巨大。一个使用方便、环境优美的户外环境能使患者在就医、治疗过程中保持平和温馨的心境,利于身心康复。在围绕原有医院的医院大楼、1 期、2 期的医院大楼的区域中,建造岛型的广场和绿地,以此来分散车辆的行动路线。并且在来院者的动线连接点的区域中,建造使人感到身心舒畅的绿色广场,与整个医院成为一体。

在人行道边种植矮树、街道树以及花草等,能充分的展现出自然的四季变化。对现有的树木进行移植,尽量的使用到规划用地中去。采光井的设置让人感觉不到是在地下的,与景观结合在一起。位于用地的中心区,是患者的动线纵横交错的区域。通过把榆树和现有建筑平行的配列方法,打造出具有方向性的统一空间。

景观规划图

医院建筑是设计程序最复杂、设计难度最高的建筑类型之一,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平面功能的排列组合,更多地是对建筑基地中限制因素的解读,并且要充分考虑医疗体制转型期医院发展和医疗模式的变化,做到以人为本、医患分流、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和氛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的最终设计理想。

来源:中外建筑

作者:张广媚、杨留位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