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医患关系、漫长的排队等待、人满为患的候诊大厅、紧俏的号源和漫天叫价的“黄牛”号……曾经,这些都是我们对于繁重的医疗系统抱怨最多的地方。
大概在5年前,以“挂号”为主要目标的移动医疗软件开始“入侵”传统医院,尝试“剥洋葱”消解医患难题。5年过去,互联网的“野蛮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最边缘业务的承载,传统医疗和移动医疗,也早已“如影随形”,在未来,移动医疗还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家住北京2 6 岁的田丽(化名)率先体验了这样的“未来”:在她就诊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下称“北大医院”),所有缴费窗口都可以通过扫码设备来支持移动端的扫码付款,同时,在就诊时她可以通过北大医院在支付宝的服务窗口进行挂号预约、诊间缴费、报告查询、候诊提醒等一系列的动作。在就诊完成后,北大医院还提供了中药代煎、配送到家的服务。
“移动化”的介入让田丽的看病之路节约了接近50%的时间。以支付宝的合作医院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例,门诊高峰期患者现场挂号到就诊平均时间为43.3分钟,但使用“未来医院”,从挂号到就诊平均时间为26.4分钟,减少16.9分钟。传统就诊,患者现场缴费平均耗时22.6分钟,若患者使用“未来医院”服务进行诊间支付,平均耗时4.3分钟,节省18.3分钟。
而在患者的便利之外,无数的快递服务商及医疗领域垂直商户也能够基于大爷大妈们的快递及代煎药需求,不断挖掘痛点,并衍生相关服务和商机。
在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未来医院”项目的设计中,传统医疗的“移动化”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第一步解决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的“三长一短”,优化患者就诊体验;第二步则破局医保,进一步优化院内流程;最终实现全病程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窗口前移。医院今后只需负责诊疗治病的核心业务,外围预约挂号、付款等周边服务由移动医疗公司承包。以支付宝为例,他们设计这个未来医院的场景,优势是自己已经有包括滴滴打车、蚂蚁花呗、口碑外卖、服务窗口等生活服务的多个链条。未来医院的场景模式里,这些链条的各个端口已经实现在一个统一的平台被打通。
“可以设想,患者在未来可以使用挂号网先进行预约、用滴滴打车去医院、用支付宝进行缴费、在天猫医药馆买药、住院的时候用外卖软件订餐,钱不够了我们可以小额贷款……目前支付宝已经可以支持医保账户和自费部分的分开结算,在未来你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自己的就诊信息,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此前蚂蚁金服公共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新对记者表示。
两年过去,多数移动医疗的服务商计划已完成至第二阶段:目前,通过在线支付、预约挂号等工具,参与移动信息化的样本医院已成功地将患者排队、付费时间从2个小时压缩到了48分钟;而随着今年6月支付宝与深圳市人保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医保移动支付与结算,“破局医保”正在逐步实现。
事实上,目前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移动医疗已经成为一块巨大蛋糕。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已达157.3亿元,增长率为37.98%,其中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42.7亿元,增长率为44.7%。
看到这一巨大市场并已经布局的参与者众,包括BAT等互联网巨头,银行、银联、部分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目前,预约挂号、支付缴费等环节的竞争非常明显,其他就诊环节的竞争也呈现出依托各自优势而逐步分化的局面。
在移动信息化以外,人工智能和医疗结合让医疗器械投资似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IBM公司开发,并与美国癌症治疗领域的权威医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共同“训练”出来的医生“沃森”,让人眼前一亮,它是目前全球上癌症治疗领域最先进的机器人。
在医疗方面,IBM很早就已经为医生提供过帮助,前不久,IBM承诺推出的沃森医学影像评估系统可以基于图像的认知计算解决方案。这也意味着沃森计算机已经能够独立诊断病人,或者查看他们的医学影像资料。这个人工智能平台能够筛选B超、X光和其他医疗数据,既可以将其加入病人的病例,也可以判断病人需要介绍哪些治疗。
在不少投资人看来,医疗和人工智能结合是一个长期赛道,人工智能由浅入深,由替代简单劳动,而开始替代或部分替代医生的复杂劳动,将比互联网更全面广泛跟深刻的改造医疗各细分领域,已经结构化的医疗数据包括心电、病理、影像的人工智能应该会率先突破。
总的来说,医疗领域“呼叫无人医生”时代正在到来,在包括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医疗机器人、虚拟现实、医生执业平台、精确诊断、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科技企业为医疗做好准备的时刻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