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筑医台、《医养环境设计》杂志、中国国际地面材料及铺装技术展览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医院功能流程优化与空间设计创新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
安徽第二附属医科大学医院院长鲁超以“医院建筑空间运用与流线设置”为主题,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项目设计为典型案例,为与会代表分析了空间的合理运用和流线的恰当设置对医院建筑设计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工程概况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建成开诊,坐落于合肥市经开区,占地190.68亩,一期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建二期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目前开放床位1321张。
医院全景图
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建筑空间与流线特色
1、总体布局建筑主体,营造花园式环境
① 把握整体观念,合理规划布局
在规划设计医院之初,要有整体观念,根据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以及设计的规模进行合理布局。着眼于医院的核心价值理念,确定设计方向,更多的考虑病人的心理需求,定位于营造花园式医疗环境,预留三分之一用地用于绿化,包括水系和亭阁的规划以及停车厂的布局。
② 充分利用轴线,功能分区清晰
医院的设计共有三条轴线,第一条是建筑总体设计的主轴线,作为区分六大区和一期工程的标志;第二条是一期建筑中间部分的玻璃长廊,作为区分门诊和住院的通道,也是院感控制的重要连接。第三条是发展用地分割线,为了规划区分医院建设的一期和二期。
三条轴线(红色:中心主轴线、绿色:医院街功能分区线、蓝色:发展用地分割轴线)
③ 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医院的设计是在最初整体完成的,建设的具体施工分为一期和二期,这样既保障了建筑的整体性又使规划更加缜密。整体设计上,整个立面造型方正简洁,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又可以保证建筑物体内的空气可以有效流通。另外,为了区分一期和二期,特别在中间设计了曲字形建筑,形成流线,作为两期建筑的衔接。建筑内部设置上,采用整体化布局,将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行政等全部设在医疗综合楼内,方便患者进行手续办理;并合理规划医院街、阳光庭院,在医院街内设置便民店,鲜花店等,既满足病患及家属生活需要又解决采光与通风问题。
医院鸟瞰图
④ 效果与造价,深度考量外立面
在建筑装饰上,外立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设计的整体效果和造价,值得进行深度考量。对比医院的原设计图和调整实景图,原设计将二期立面仿一期效果,采用玻璃幕墙,但实地查勘效果与一期不尽相同,同时又考虑到运行费用增加,最终决定在南北立面增加60公分的矮墙来替代玻璃幕墙窗景,在东西立面增加采光窗及色带。这样调整后的外立面不仅节省了建筑成本而且使整体设计效果更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医院原设计图和调整后实景
2、优化建筑装饰,做好细节分析
① 统一装饰格调,不做“万花筒”
医院的外墙装饰选材上不过多追求色彩,不过分追求石材、铝板、玻璃、幕墙等形式,一期选用了小面砖加石材组合材料,二期选用了真石漆加石材组合材料;在内部装饰上,追求装饰格调统一,地面装饰 PVC、地砖应视情况酌情应用,吊顶在满足美观的前提下要注重吸音、院感防控等需求。作为一个综合性医院,整体色调不宜过深,然后各个区域根据实际功能具体设计其色调,比如公共空间适当提高档次、儿科、VIP等适当个性化等等。
医院外墙装饰
医院内部装饰
② 遵循原则,慎选建筑材料
医院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面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尊重设计方原则,二是多听有经验人的建议原则,三是要多看多学多比较原则。建筑材料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设计品质的高低,因此在设计时,设计团队拍摄了两千多张国内各个医院的照片,建成一个库进行对比选择,经过分析与借鉴,选择出物美价廉、便于后期维护、色调搭配相对统一的建筑材料。此外,在医用家具的选择上,坚持了简洁、耐用、便于杀消、安全和合理的空间利用几个原则,实现物尽其用、恰如其分。
医院内部装修及医院家具
3、合理功能布局,体现人性化特征
① 功能设计原则
医院在进行功能布局上遵循了以下几大原则:一是满足建筑规范设计要求,这是功能布局的基础,能够合理利用建筑空间;二是方便病人就诊,实行分区体检,按内科、外科系统分层设置门诊,并采用分级候诊的办法,每个诊区都有较大候诊区,并分成一级、二级候诊,让患者就诊过程在医院内运行的距离最短;三是便于诊疗活动的开展,这是相对于医生和患者两者之间的活动,药房、检验、超声、心电图等集中式布局管理,,就诊流线更加清晰,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提高医院的诊疗效率;四是医患与洁污分流,这是医患双通道的设置,该院的住院区域全部采用了标准化病房设置,包括门诊诊室在内,每层都是一样的布局,让就诊流线更加清晰,避免交叉感染。
病区通道
门诊通道
② 注重细节
设计方案是一个项目施工的重要指导,但是很多图纸上的设计属于理想状态,在现实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就需要设计团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斟酌细节,在坚持整体风格不变的基础上敢于否定原有设计方案中不可取之处,敢于进行创新尝试。
在病房设计上,医院充分考虑到医生办公室与护士办公室关系、公共卫生间的需求及位置选择、医护一二线值班室设计以及休息室设计等多个细节,并在原有设计方案上进行了必要的改变,让病房空间设计更合理。比如原来的设计中间护士站和医生的工作室是隔离的,后来在施工中采用这种半高玻璃的方式来替代墙壁,它的好处就是增加值班护士的安全感。
护士站和卫生间设计
在电梯间的设计上,一层作为人流聚集区,因此采用的是铝板作为吊顶材料,二层以上采用大建板作吊顶,这种和石膏板差不多的材料造价低,吸音效果好,而且容易做出各种造型。
在安装上,利用激光笔直接打吊线让每一个需要在一条线上的必须在一条线上,比如空调风口、灯具、消防广播、喷淋头等,使布局整齐划一。
整齐划一的灯具和空调风口
在装饰色调搭配上,紧紧围绕医院的VI设计,医院整体装饰色彩和logo是以两种颜色为主,一种是新华蓝,一种是嫩草绿。所有的装饰都是基于这两种颜色进行延展使用,并在不同的区域进行调整,使医院整体装饰色调相对统一,清爽淡雅。
医院LOGO以及内部装饰色彩
在医院设计细节上要注意:
◆医院功能复杂,设计需要注重方方面面的细节,如果细节考虑不到―容易造成返工现象。
◆不仅要在功能配置上有充分的考虑,就是在每一间房间的大小、朝向、生活设施配置上都要有充分的考虑。
◆要充分考虑到图纸与现场实际的差别问题,施工前后,多到现场实地察看,更能发现问题。
4、进行设计改进,提升垂直运输时效
垂直运输等候时间长,是很多医院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医院二期建筑中,根据一期的垂直运输进行了设计改进,采用“U”字形设计,集中布局设置病员梯,并在病区内增设1部专用药梯、 2部医护专用梯,既便于管理又可以提升垂直运输时效。
红圈部分改为了U形建筑
5、在用建筑与新建工程的系统链接
在工程系统链接方面,这个系统的链接包括物理系统的链接以及软链接。物理系统的链接,包括管道、线路,视不同系统统筹考虑独立设置、共用系统或相对独立设置,如水电气、物流传输等空间链接。软链接,就是各诊疗系统的整体规划调整,如VI系统一致性、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等,更多的强调各个诊疗系统的整体规划,以及空间应用的便捷性。
三、医院建筑空间与流线设置的几点思考
1、定位
无论是新建还是既有建筑的改造,我们都要思考建一个什么样的医院,这中间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医院管理者与建筑设计者对医院建筑理解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对于建筑外在形象设计理念的差异、对于空间以及空间的衔接、流线的理解差异,但是随着思想的碰撞和对建筑理解的深入,这个差异在逐渐靠近。第二个问题是设计者的技术寻租现象,很多建筑者可以给医院提供帮助,但是固有的技术依然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使设计者和患者永远不可能对等,大部分的设计,设计者最后拿到的报酬实际上跟建筑造价是有关的,在这中间如果设计者出现某种价值上的问题,恐怕就很容易出现过度设计。
2、建什么风格的医院
建什么风格的医院可能是建筑者必须要考虑的,这其中追寻两个原则,第一,医院有没有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基础部分包括LOGO、主字体、主色调、组织材料,这对未来的文化切入影响很大;应用部分包括导视系统和展示系统,其中导视系统亦称之为标牌系统,包含人流分析和布点图,展示系统包含公文袋等内容。目前医院建设中缺少的就是人流分析。在动态的建筑研究上,一般来说设计师喜欢采用动线的设计,因为利用曲线,外立面的造型给人很强的冲击感。但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了一种类似于静态的建筑,体现了一个医院的文化和设计师之间的碰撞。
3、医院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
医院外部空间的设计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和周边建筑之间的差异,包括色彩、体型、显著性等层面。医院的建筑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建筑,从中国的人文学说来看,若不能相融于周边的建筑,那么这个医院按古代俗称为风水不太好。第二个是外部流线的设置,有两个方向需要注重,一是如何处理城市与医院之间的过渡空间,二是如何处理医院和医院之间的过渡空间。
4、医院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原则
◆规范,医院的规范是必须要有的。
◆功能区相邻关系,比如说急诊科要按照国际惯例来建IPC分区。为了提升整体资源运行效率,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把急诊科和影像科、检验科作为相邻的关系,不需再单独为它设置。
◆流线设置,基于患者就诊在院内运行距离最短原则来设计流线,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流、物流、空气流设置,另一个方面是患者和工作者来医院的心理流线,舒适感如何、视野感如何,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服务创新。
◆色彩的控制,要有视觉形象系统,并严格地按照视觉形象系统装修,确定配置物体的基调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