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政府要求今年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建立纵向医联体、医共体。因此在3月25—26日举行的“2017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上,分级诊疗也是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

谈及分级诊疗,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新生院长用“力不从心、难以做大”来概括目前医院的窘境。王新生院长介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一个院区的年门诊量设计是60万左右,但现在达到了220万,再怎么智能化也都超过了好几倍。作为大医院院长,王新生院长说:“确实希望通过分级诊疗,真正发挥地区龙头医院的龙头作用,做好医疗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伟林院长也表示,顶级医院现在面临问题都一样,门诊量巨大,病人特别多,科研压力也很大,虽然各位院长都说不想看这么多病人,但又都面临着生存压力,所以国家应该有一个宏观战略。

政府要求建立医联体,正是希望能够带动基层医疗发展,形成首诊在基层,有序就医,双向转诊格局。有些医院已经实践医联体多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4年就组建了医联体,12年的历程,王新生院长却说:“我觉得不是很成功,虽然我们也派出了很多医疗队,去帮助医联体内的医院,但时至如今,基层医院水平提高了吗?我觉得没有明显提高,仅通过医联体的形式想要达到强基层的目的,恐怕还是不行,关键还要从顶层设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解决不了卫生工作中的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也谈到,对于医联体,医院掏钱去建设网络,但真正互联网会诊还是很少很少,会诊系统就是放在那儿没什么用,所以还是要有政府的引导,或者纳入对医院考核考评,这样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医联体,而且没有真正利益关系和责任共担的医联体,要双向转诊也很难。

王新生院长甚至认为,现在的医联体处在乱象之中。他说:“国家没有宏观政策出台,很多大的医疗机构下面甚至有几百家医疗合作单位,我就想问作为一个医疗机构再大、实力再强,你对上百家医疗机构的辐射能力到底能有多强,到底能做多少,我们医联体内有十几家医疗机构,我们就觉得帮不过来了,虽然建设医联体没错,但具体怎么建,到了下面还是很难执行。”

王伟林院长建议医联体的运转要有长效机制,如果不计成本,完全做公益,一定做不长。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最后总结说:“政府推出医联体的方向是对的,但如何实施还需要过程。具体怎么定位、怎么分工合作,怎么分配,地方要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对于医联体我有几句话已经说了好几年了,1、医疗技术是核心,2、利益共享是动力,3、IT手段是工具,4、政策引导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