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设计为北大国际医院门诊医技楼等2项工程,总建筑面积:249083㎡。本工程包括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其中门诊医技楼:地上7层、地下2层,檐顶高33.10m,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 剪力墙结构。住院楼:地上9层、地下2层,檐高48.00m。

建筑设计

本次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医技楼和住院楼的设计。医技楼功能包括各类门诊及配套检查用房,手术室、实验室以及公众服务的餐厅、商店、咖啡厅等。在立面上通过建筑局部退让和立面上材质的变化,使原有大体量更富有变化性和趣味性,配合周围绿化景观的设计,为周边带来生气。

流线设计

对于一家体量巨大的医院,国际医院设计过程中的一大课题即是如何快速引导患者到达目的地,消解大量人流造成的拥堵和交通压力。

北大国际医院的门诊大厅采取了仿机场航站楼的设计(151 米的弧长设计),这样确保了人群在进入门诊大厅后,可以迅速实现分流,在避免拥堵的同时,也提高患者的就诊舒适度。为了实现便捷挂号和缴费,医院在每个诊区都设置了挂号和结算窗口,并配置移动缴费机作为补充,患者可以分散到各个诊区去挂号缴费,缩短就诊移动距离,提高就诊效率。

▽ 地下一层核医学中心流线示意图

▽ 一层流线示意图

由于建筑的体型巨大、功能复杂,传统的流线分布必然会带来流线的交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采用了多学科分区、专科特色突出的医疗体系。建筑设计也是配合医疗体系设置多个专科医疗中心的独立分区,专科检查与治疗手段自成体系。

为了使患者更快地抵达目的地,而不在行程中浪费体力与时间,想方设法让患者便捷地从外部进入到内部,再顺畅地去就医、结算。医疗门诊的每个区域设置独立出入口,建筑设计中也加入了可识别性和易达性,整个动线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思想。

医患流线的设计中,为医生和患者分别设立了独立的动线。病房被分为 3 个区域,一侧是患者活动的区域,另一侧是医生活动的区域,而中间则是治疗区,患者和护士分别从两侧进入治疗区,共享中间的空间。 

在洁污物品的动线设计上,垂直方向设置了约100部电梯,而且不同的电梯有不同的用途,分工很明确,  可做到完全的洁污分流。

空间设计

在本项目的设计中,取消了原有传统入门的统一挂号收费的模式,采取了门诊大厅的入口形式。入口宽敞明亮,作为主要人流集散地,不再赋予更多的功能,以此营造温馨宜人的就诊环境,以减少就诊的紧张和不安,并确保人群进入门诊大厅后,可以迅速实现分流,避免拥堵。

设计挂号结算窗口与其他大多数医院不同,而是在每个诊区都设置了独立的窗口,分散患者到不同区域办理挂号结算。不同科室的门诊区利用模块的设计方法,被分成诊区、专科检查区、医护人员的休息办公区、等候区,控制每个区域的面积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专用门诊与通用门诊通过模块化设计达到互相置换(用地较小的科室设置在一起,需要大面积的科室整合,利用模块的方式对空间进行分配利用)。这样在未来的使用中,医院可以根据患者和医疗工作人员的变化来进行调整,对先用的空间再次分配,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自由多样的可能性。

同时改变了过去医院设计中生硬的以门诊、医技、住院等医疗科室来划分区块的布置方式,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以医疗流程为主导,以各病种的相关诊疗手段为结合点来重新组织功能区块,相关科室靠近布置,便于相互支持,再通过信息化手段,基本做到就诊人员从挂号、问诊、收费、检查、治疗的一站式服务,以此来提供更加便捷的就诊方式。在各个模块之间的衔接上,设置了三个等级的等候空间、公共空间、各诊区的入口和等候区。这样的分区链接,不仅为不同人群提供了等候休息的空间,还为这些空间提供了所需的辅助服务空间。每个诊区还都设有小护士站,投入使用的护士站的数量可以根据门诊量多少进行调整。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要,提供了多样化的设施,比如美食街、咖啡厅、休息厅、购物空间、商业服务设施甚至是银行。舒适敞亮的休息空间,不会因为过分拥挤而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北大国际医院所有病房都是朝南的阳光房,确保每一位住院患者都能够享受到最充足的日光温暖。住院楼内设计采用“双走廊”形式,住院空间分为的 3 个区域,确保了住院患者的舒适空间,提供了安静的养病环境。

消防设计

由于建筑的底盘过大,首层的部分疏散楼梯安全出口不能直通室外,因此门诊医技病房楼在门诊医技楼部分一层设置避难通道,以解决建筑中间部分的楼梯疏散问题。

由于人员的特殊性,疏散的难度加大,因此我们还根据医疗工艺和就诊人员的特点,深化建筑消防设计,聘请消防专业设计单位进行了消防性能化的设计。

对人员疏散行动,采用全新的疏散模拟器专业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定义每一个人员的各种参数来实现模拟过程中的各自独特的逃生路径和时间,实现了对每个个体的运动方式准确模拟和预测,为建筑布局、建筑防火系统设计提供了很好数据支持。

节能设计

建筑的安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是每一个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北大国际医院占地广,功能复杂,势必对能源的使用有着极大的需求,在满足医院使用功能的同时如何减小能耗成为建筑设计的另一大问题。医院的外观宏伟壮观,在医院 32 万平米的医疗建筑中,地下建筑大约有 10 万平米,将采光要求不高、防护要求较高的科室安置于地下,合理利用地下面积,不仅使得地上面积得到有效节约,同时在节约出的土地上为患者提供了充分的园林景观。北大国际医院的绿化率达到 40%,生机盎然的绿化景观,不仅使得患者心情得到舒缓,也提供天然氧吧带来的疗养功效。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医院杜绝了大面积玻璃墙的使用,窗户面积经过严格测算,在保证通风、采光的同时减少室内热量损耗。

发展预留

医院在感染科综合楼后面备有一块空地,为未来加建住院楼提供了可能性。模块化的门诊分布方式,为未来的空间再次分配利用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满足未来医疗科技提高而带来的变化。

北大国际医院充分遵从了国际化医疗标准,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做到了建筑服务人类的要求,复杂多变的空间模式,突出了未来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其流线的处理和空间分割的模式值得在未来设计医院中借鉴与研究,并在消防设计中提出了对大体量建筑的一个可行的借鉴方法。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