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用三伏天出门购物了,不用打高额的越洋电话了,不用在寒风中等一辆出租车了……想听哈佛教授讲课,只要点开网址,按一下播放。如果说,还有哪些生活里长期的“不方便”,医疗大概还高居榜单之上。是什么阻碍着互联网改变我们的就医体验,是因为决策者们在担心些什么么,这些担心,成立吗。今天我们重申互联网医疗可能会、但还没有实现的那些好处——好话如果说一次不够,请允许我们多说几次。
过去六年医改始终没有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直接原因即是分级诊疗未能建成,优质医疗资源的供需关系紧张甚至矛盾激化。大量轻病患者因为不知道“合适的医生”上哪去找,不得不涌入大医院就医,时间金钱巨大损耗,专家则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本不需要专家服务的患者身上,造成优质资源更加紧缺。
尽管相关政策试图通过行政强推,将轻病患者引流到基层医疗机构,但医疗卫生体系之所以需要改革,本就是因为行政主导的公立医疗体系下,医疗资源配置行政等级化、行政区域化,患者对更大的城市、更高等级的医院趋之若鹜,才会造成“看病难”和“看病贵”。
由此,医改想要用“行政主导”破除“行政主导”,无疑道长且阻,但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医改低成本破冰和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和可能。
互联网医疗可以为医改做什么?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一大好处是,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关各方交易成本大大减少,长效信誉机制逐步建立,从政府到社会各方在信息公开、数据公开的环境下进行监督监管更加便捷全面,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首先,取消药品加成都不能打破的“以药养医”,在互联网医疗中无法存活,一旦信息孤岛被打通,形成广泛的信息互联,医生处方信息受到行业监管部门、保险经办部门、商业保险机构等相关各方实时周密监控,其违规违法成本就会大大提高,这将非常有效地制约医生的用药行为,也对院长加强管理、医院自我规范形成极大的倒逼作用。
其次,多次出台文件支持、但至今没有实质发展的社会资本办医,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繁荣。互联网医疗消解了行业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社会广泛监督、患者广泛参与将加大对医疗机构的制约,督促机构行为的规范,同时也就使机构更容易获得患者和医保支付方的信任。
再次,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分工精细化、专业化,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也必须依托于诊疗的分级和分类。效率的提高需要分工,互联网医疗使信息透明可查,不同功能机构也能无缝衔接,医生和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对患者需要的诊断、治疗、检查、用药、康复护理分类提供,彼此间仍可保持紧密合作,这才能大大缓解现有优质资源的紧缺,缓解日趋激烈的医患矛盾,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强制信息公开,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现有政策要求基础上,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范畴,建立定期对社会公众信息披露机制与问责机制,加强社会广泛参与的第三方监管。信息披露方对所披露信息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