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现分为两个院区,院本部设于广州市沿江西路,本工程位于海珠区盈丰路,为医院的南部新区。本工程为中山二院南院区北侧新征用地范围内的新建病房综合楼,建设用地面积13373 m2,新建病房楼病床数为986床 投入使用后该院总床位数将超过2200床,病房综合楼总建筑面积共22层,地上18 层,地下4层。

其内部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雅、配置有国内一流的高精尖设备。南院区的建设开启了医院发展的新阶段,但两个院区的空间距离非常远。如何传承医院的历史文脉?如何继承医院的人文精神?如何提升患者对新院区的认知?这些都是设计者需要在新的医院建筑设计之中认真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项目设计上我们用敬畏的态度表达对历史的尊重,用创新的手法向未来致敬,医院北院区位于清代最早的对外通商的“十三行”地区,其建筑风格深受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影响 院区内的历史建筑也均以此为明显特征,成为中山二院区别于其他医院的典型文化符号。因此在南院区的设计中我们延续了新古典主义的符号特征,在建筑的檐口、门廊入口等多处体现医院建筑的文化特点。建筑的颜色及材质均与老院区保持一致。

在此基础上,为了体现医院面向未来的态度,避免立面成为形而上的符号堆砌,立面设计紧密结合医疗功能,使用通透的玻璃幕墙,使得建筑立面更加丰富和生动。在细节处理上,将南院区的入口门卫室立面设计成象征永恒的三组方形石壁,每一个石壁都可以作为悠久历史的表述者,让经过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医院深厚的历史积淀。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区病房综合楼最终在细节表达上满足了医院的文化诉求,很好地传承了医院的历史文化。院方最终将该病房楼命名为“逸仙楼”。

病房综合楼位于医院南院区的北侧,基地原有建筑建设密度很高,除了医疗功能以外还有一座26层高的大体量住宅楼,用地情况十分复杂。建筑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汇处,对城市空间影响很大,如何与周边现有建筑有效地融合,并实现医疗流程的无缝对接是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结合城市设计,将主体病房楼按照医疗功能分为东、西两段,两个部分在南、北方向优雅地错位退让,巧妙地形成一个广场空间,将医院的主交通核及大厅设置于此,与城市转角空间形成对话。同时医院住院部出入口直接面向道路交叉口,具有很高的识别度和引导性,也建立了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  

医院病房楼东侧向北偏移也巧妙地避让了南侧 26 层高的住宅楼对病房的日照遮挡,让患者更多、更好地享受日光带来的良好环境。西侧病房向南侧偏移更接近南侧医技和门诊大楼,两楼通过空中连廊进行连接,让急诊患者可以最快地到达新建大楼的手术部,提高医院的救治效率,同时方便共享医院医技资源,降低医院的管理成本。

东、西两部分建筑之间的错位将基地景观环境划分为南、北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北侧靠近城市主干道,结合医院功能流线我们设计了一个开阔的入口广场,将进入医院的车流进行有效分流; 南侧位于医院内部,环境相对私密,结合医疗功能,设计集中的中心绿化庭院,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和家属营造一个惬意的治疗花园,极大地提高医院的环境品质,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医院奠定基础。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地区,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天气为主。广州市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征要求建筑内部功能布局从地域特点出发,合理确定建筑形式及系统模式,体现区域建筑特点。项目结合广州气候特点,合理布局病房的功能平面,保证所有病房均有日照阳光,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因素提高医院的治疗条件,改善就医环境。同时结合地区自然风环境,为每一间病房设计一个“通风晾晒间”,极大地改善了病房的风环境,困扰医院多年的病患衣服晾晒问题也同时得以解决。

这个“通风晾晒间”打开后可以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有效地节约医院的空调能耗。广州多风多雨,设置在“通风晾晒间”之外的防风雨百叶可有效地遮挡普通雨水的侵袭,阴雨天可继续发挥其作用。当遇到大风暴雨时,可将晾晒间的门关闭,不会对病房室内造成影响。同时立面统一的防风雨百叶设计,避免了医院外立面出现“万国旗”景象,保护了医院外立面环境,给使用者创造一个环保、清洁、私密的医院使用空间。

 本工程功能复杂,基本涵盖了除门诊以外的医院其他主要功能,为此设计注重从功能的合理组织入手,科学分析患者、医护人员的流线以及清洁、污染物品的流线,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区,避免交叉感染,并注意保持各类人流、物流流线短捷、顺畅。功能设置、交通组织、机电系统组成、设备材料选择等方面均考虑总体的完整性、一贯性,以及发展的可能性,真正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营造良好的医疗空间环境,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现代医疗设施非常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良好的医疗空间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建筑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为患者及医护人员创造优美的治疗、康复及工作环境,通过空间色彩分区、色彩标识系统、无障碍设计,以及建筑小品、背景音乐系统等配置,进一步改善医院的服务氛围,体现医疗设施的现代化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