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逻辑 · 二元结构

本项目是在老园区的东北角新建的综合性医疗建筑,但可建设用地仅为4 000 多平方米。四周现有建筑和地下管线密集复杂,上有南苑机场的飞行限高,下有较高的地下水位,六个方向的束缚给建筑设计带来巨大挑战。

基地是一个南北向长度大于东西向长度的矩形地块。为充分利用采光面,建筑形体自然生长为外向饱和的形态。考虑到二元结构在医疗建筑中特别突出(医患、洁污等),建筑师将这个占满用地的大盒子分成灰、白两个体块,以达到功能分区与尺度融洽的双重效果。医护人员办公和配套服务等空间布置在深灰色盒子里,而白色盒子则是患者和体检者的活动空间。最终的建筑体量是深灰色盒子作底,白色盒子依附其上。灰白配的效果理性、自然,也暗含了医疗建筑中医与患、洁与污、外与内、闹与静等“二元关系”的处理。

合院模块 · 空中医墅

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是当今医疗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建筑师运用模块化设计理论,从中国最传统的合院空间中汲取设计灵感,将空中庭院嵌入医疗空间中,通过叠拼别墅逻辑进行空间竖向组织,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医疗合院模块和空中叠拼医墅。这是一种既符合医疗流程又契合心理需求的“医家”空间模式。

项目地上共12 层,容纳了多种功能,经过梳理组合,确定为以下四组模块空间: 1~2 层为门诊体检和职业病体检及实验室; 3~6 层为内科病房(心脏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 7~9 层为综合病房(集中设置的 VIP 病房); 10~12 层为体检病房(满足职业病体检和高端需求的体检空间)。四组模块分别有不同的首层出入口和各自的电梯组通达。

按照拓扑关系将上述四组空间转换为四套“医墅”空间。每套“医墅”从功能上划分为“居室“会客厅”“餐厨服务”及“玄关”等,将别墅的人文关怀、空间属性融入现代医疗空间。每组“医墅”的“居室”(病房)安排在阳光最为充足的位置,每一间“居室”都方便到达“会客厅”(庭院)这一核心空间。“餐厨服务”(医护人员办公室)布置在平面的北侧,相对分离,但方便到达“会客厅”(庭院)和“玄关”(电梯前厅及护士站、治疗室等)。每一套“医墅”空间都以“会客厅”(庭院)为核心,为医患对话、患者交流提供绝佳的平台空间。

医墅模块从传统的合院空间衍生而来,符合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空间体验。我们创造性地利用这种合院模块与医墅理论,把四组合院竖向叠加组合,在城市中心区的受限空间内提出医疗空间模块化设计的全新思路。设计后回访反映,各个“合院”都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医患双方满意度。例如,首层体检大厅除满足门诊体检瞬时海量人流的缓冲需求外,在平时亦成为医护人员的文体活动休闲场地。合院空间成为空间模式的积极组织和特色实践。

支撑体系 · 医疗流线

项目作为老园区内的新建筑,肩负了较大的空间容量,并且需要满足体检、实验、病房、手术等不同需求,是一座复合型医疗建筑。建筑师需要梳理所有功能关系,以理性的支撑体系,多个维度安排复杂的医疗建筑流线,最终保证各部门自由运转、互不影响。

1.竖向骨架——支撑体系

竖向搭建逻辑清晰的骨架,以疏散楼电梯、电梯组、保障体系管井等构建整个项目的支撑体系。

将满足消防需求的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分成4 组,均匀分布在平面的四角,使其既符合疏散要求又可直接通风采光,绿色节能。平时供病房使用的电梯组位于平面的南侧核心区域,医疗气体供应、水暖电管井等各路保障体系管井依附电梯组设置,集约高效。在这个理性的竖向骨架支撑之下,不同的平面组合才可以万变不离其宗,医疗流线的顺利组织才成为可能。

项目设置电梯共11 部。其中核心电梯组内电梯为8 部,主要承担病患及体检人流的运输,从西向东分成3 组,分别供10~12 层体检病房、3~6层普通病房和7~9 层综合病房使用,并采用双向开门方式,以满足首层及使用楼层的人流组织要求。北侧两部消防电梯分别供医护办公和污物运输使用。厨房设置1部货物提升梯。

2.水平单元——医疗流线

水平方向,医护人员办公区域位于北侧,东、南、西侧有日照的U 形区域均留给病房空间。考虑到护理单元的高效性,护士站设置在中心位置,到最远病房门口的距离控制在30m。

首层的出入口对应竖向交通核布置,共设有6 处,西侧主入口布置人流量最大的门诊区入口,医护办公出入口布置在西北侧,污物出口在东北侧,其他三个病区的门厅分别在南侧和西南侧。整个布局将就诊者与医护工作者流线分开,体检与病患者流线分开,清洁区与污染区明确分开。

生态建构 · 绿色共享

庭院空间(含屋顶花园)是整个项目的亮点,为每组功能区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场所,同时削减掉中心区域房间,有效避免了医疗建筑中的常见顽疾——内区过热问题。为保证能够符合医疗建筑的功能需要,在实际使用中真正成为宜人空间,建筑师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庭院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分析各种方案的物理性能(光、风、热、声)优劣,最终形成了分层组织、侧向开启的通透庭院方案。

通过在三、七、十层楼板上开设天窗以及竖向组合的庭院,将自然光引入到每个庭院空间,达到光线通透的效果。建成后验证,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高时,自然直射光可穿透上述三层天窗照射到一层大厅。而日常大部分时间的漫射光透过天窗给各层庭院带来宝贵的自然光,日间可完全关闭或者部分关闭人工采光。天窗的开设在构造上经过设计,成为休憩的座椅,也是庭院空间的装置点缀,一举多得。

为创造更优的物理环境,在东、西立面选择性地开挖了一些“生态仓”,定位在:平面位置3、4轴之间,东侧3~5层、西侧6~9层。具体位置的选择综合了剖面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运算的结果。侧面的开洞不仅打开了新的光线通道,而且合理组织了气流走向,避免了内区的烟囱效应,建构出生态环保、绿色共享的宜人医疗环境。

中心医院 · 平战谐和

该项目被人防主管部门规划为核5 级战时中心医院。这样重要的人民防空工程与院方迫切需要的地下车库的平战结合成为本项目的又一个突出难点。设计进程屡次受阻,一度停滞不前。

最终,设计创造性地将人防空间布置在主体楼座下方,将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设置为一个防护单元,问题迎刃而解。项目上部建筑的层数多于10层(13层)且上部建筑不足10层的建筑面积小于200 m2,所以不划分防护单元和抗爆单元。

如此,一个4 000多平方米的核5级战时中心医院被精妙地安排进平时的地下车库。因为是同一个防护单元,地下二层楼板为普通楼板。另外,出入口和两层人防空间的连接都巧妙地应用了平时的汽车坡道。这样不仅满足人防中心医院的特殊医疗需求和防护面积的控制,而且大大减少了人防工程带来的造价增幅。

平时,可容纳150 辆小汽车的地下车库,缓解了园区内停车难的问题;战时,150床的中心医院,急救室、抗休克室、X光室、手术室、病房等构成战火中一座维护生命的港湾。本项目将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基本要求,提高到平战谐和的设计目标上,为人防工程在资源集约、降低投资、功能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该项目的设计过程充满了限制和挑战,但建筑师运用理性的设计手法和温馨的人文关怀,在合院空间、流线组织、生态庭院等几个方面做到了从“可行”到“可心”,为奋战在国家航天事业第一线可敬的航天人提供了一个可医可检、赏心宜居的医疗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