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作者:刘玉龙 王彦 姚红梅 胡珀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一期工程

业 主:清华大学

建设地点:北京天通苑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9.49 hm 2

建筑面积:14.7万 m 2

手术室数量:19

床 位 数:1 000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层数:13

设计总负责:刘玉龙,姚红梅

建筑专业:胡珀,王彦,许原象

结构专业:李果,经杰,蔡维新

设备专业:徐青,贾昭凯,王磊,崔晓刚,刘福利,于丽华,韩佳宝

施工单位: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7年~2011年

建成时间:2014年

图纸版权: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 影:陈尧,孔德高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一期工程

图1 总平面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医疗卫生相关政策,如《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等,从体制的改革创新、医疗体系规划、多元主体市场的培育、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等方面,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从市场层面来看,在经济新常态下,医疗行业成为市场投资的热点,投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公立医疗机构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资本、保险资金、PE投资、外资医院纷纷加大对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养结合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互联网医疗也试图利用APP与可穿戴设备,实现部分医疗服务的网络化与移动化。与之相应,投资主体和医院类型的多元化也将影响医院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长庚医院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面对当时台大、荣总等几家公立医院把持台湾地区医疗市场的状况,长庚的出现激活了整个市场,至今已发展为全台最大的医疗体系。长庚模式是源于台塑企业的经营理念而形成的一种医院建设发展思路,在医疗空间设置、运营管理、建设程序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十多年的筹备以及六年多的设计与建设,清华长庚医院于2014年底正式在北京开业,如何体现长庚基因的特色引发了业界的众多关注。清华长庚医院位于北京市天通苑地区,总用地面积9.49 hm 2 ,设计规模1 500床。本文所述项目为一期工程,包括门诊住院楼、动力中心楼、医疗综合楼,总床位数1 000床。其中,主要的医疗用房均位于门诊住院楼,医院的机电动力用房、办公用房设于动力中心楼,医疗综合楼设有体检中心、教学用房,以及医护宿舍。

长庚模式作为产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一个典型样本,在当下显然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企业经营的成功经验移植到医疗事业,体现了一种整合上下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以薄利多销实现最高性价比的经营观。因此,长庚医院一直坚持实用、经济、以患者为本的朴实的建设理念。

高效的空间利用

作为一家三甲标准的完全新建的综合医院,清华长庚医院项目可建设用地面积约82600 m 2 ,按1500床计算,床均用地指标约55 m 2 ,用地并不宽裕。

项目采用的并非近年来国内大型综合医院通用的“医疗街”模式,而是一种强调平面紧凑、流线最短的集中式布局,除了门诊住院楼首层的公共大厅,主要医疗空间均以4 m宽的主通道相连。设计以紧凑布局、流程便捷为首要要素,因此多数诊室没有外窗,普遍依靠机械设备进行通风和采光,这也是长庚医院与国内其他大多数医院在建设理念上的差异之一。经济核算结果显示,紧凑的布局可以有效减少运营成本,而长庚医院倡导的正是一种高性价比的大众服务,医院空间模式的选择实际是综合考量土地价值、建设成本、运营成本与医疗感控的结果。

灵活的弹性空间

医院是一类较复杂的建筑,医疗流程、感控要求、设备的专业化等也使得医院空间改造难度相当大。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理念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又使得医院建筑空间的调整改造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长庚医院也以“长庚长庚,常常变更”著称。所以,清华长庚医院也在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了使用空间的灵活性与未来的可改造性。

设置单独的动力中心

主要的设备用房单栋设置,保证医疗空间的改造不会影响设备的运行。锅炉房、变配电室等均设置在邻近门诊住院楼的动力中心内,并通过地下主管廊与门诊住院楼相联系,主管廊同时作为内部人员通道。

同层水平走线的设备排布方式

通过加大建筑层高,实现主要管线在天花吊顶内的同层水平走线,以集中的设备间来布置设备垂直主干管,避免每个房间都有垂直管线,从而有利于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对现有空间的调整,布局更加灵活,空间使用更有弹性。

图2 清华长庚医院外景(主入口方向)

大进深病房

病房进深达9.7 m,每间可灵活布置2~3床,并保证有足够的空间给每张床设置陪护椅。

切实的人文关怀

医院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设施,也应该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节点,是长庚医院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林口长庚医院、桃园长庚医院都设有大量的城市生活设施,如餐饮、商店、画廊、银行、公交枢纽等,成为城市生活的发生器,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工程的医疗中心楼内也规划有多样的生活服务设施。

多样化的医疗职能

扩展医院的功能内涵,设置针对多样人群的保健、美容、心理咨询等新兴科室。保健康复、健康咨询等服务性科室,布置在首层重要的位置;美容科则设有专门的出入通道及单独的接待房间,满足就诊者的私密性要求。

丰富的商业服务设施

医疗中心楼的首层及地下一层布置有各样的服务设施,如便利店、水果鲜花店、医疗用品店、书店、美食街、茶室、连锁咖啡馆、快餐店等,成为就诊者及周边市民消费、休憩的公共场所。

共享的城市基础设施

医院临近地铁(高架)立水桥站,院区西北侧规划有一座跨街天桥与站台相连,方便人员往来; 另外还将与交通部门协商,在院区东北侧设置新的公交车站。林口长庚甚至将医院底层入口侧厅设为候车室,就诊者和普通民众均可以在此搭乘往返大台北地区主要交通枢纽及城市区域与医院间的院属公交班车,院属公交也由此成为城市公交的有效补充。

温馨的医疗环境

医院的空间设置不贪大求洋,而是做到无处不在的体贴细致。空间布局虽然紧凑,但是患者候诊、就医的空间力求宽敞明亮,室内环境设计以暖色调、软质装修材料为主,形成温馨亲切的就诊环境。无障碍设施、导向标示系统等均考虑周到,体现了充分的人文关怀。

图3 门诊住院楼二层平面

图4 门诊住院楼一层平面

图5 以暖色调为主的温馨亲切的入口大厅

平衡的空间分配

清华长庚医院遵循了长庚系统医院不设置医护人员办公房间的做法,例如影像科的观察、读片均设置在一个开敞大空间内,而住院部的护理单元也只是将护士站扩大为医护工作站,所有在值的医护人员均在统一、开放的空间内工作,最大程度地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图6 门诊住院楼四层平面

图7 门诊住院楼十层平面(病房层)

图8 开敞的医护工作站

图9 大进深的病房

图10 宽敞洁净的手术室

专业的建管体制

在建设、管理体制上,清华长庚医院也体现出与国内现行的院长负责制的集体领导模式不尽相同之处。国内医院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需要面对主管院长、基建部门、科室主任等不同层级的需求,决策过程拖沓冗长,且往往由于各层级立足点不同,需求差异很大(基建部门要控制总体规模与成本,科室主任则追求本部门利益最大化)。同时,科室部门过于个性化的需求,也不利于医院未来灵活弹性的调整。

长庚医院在创办之初,便将企业管理的模式引入医院管理,实行行政与医务分开,各司其职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由于医院实行连锁式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团队得以在滚动发展中总结经验,在后续项目中持续改善,实现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服务供给水准与工作效率。

在清华长庚医院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直接对清华长庚医院联合筹备处负责,该部门由清华大学、台湾长庚医院行政中心联合组成,作为唯一的对外接口,对内整合医院需求,对外提出设计要求,高度整合各方面资源,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长庚医院的经验并不是一个标准模式或是医院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其浓厚的产业背景所形成的管理体制、设计建设控制、运营思路等独特模式,可作为当下国内医疗设施建设的一个很好借鉴,值得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以资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