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作者:陈旭东
项目信息项目名称:北京电力医院
业 主: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医院
建设地点: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甲1号
设计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4.13 hm 2
建筑面积:11.86万 m 2 (地上6.88万 m 2 ,地下4.98万 m 2 )
病 床 数:1 000
日门急诊量:3 000人次
手术室数:19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地上17层,地下3层
设计总负责:刘颖,辛春华
建筑设计:张丽君,陈旭东,张海龙,王文正
结构设计:蒋天阳
设备设计:杨金华,袁白妹,李家驹,侯晓静,李佳
景观设计:光合园林设计事务所
施工单位:天津电力建设公司
设计时间:2010年3月~2011年5月
建成时间:2013年10月
图纸版权: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摄 影:楼洪忆
北京电力医院
工程建筑面积11.86万 m 2 ,其中地上6.88万 m 2 ,地下4.98万 m 2 ,建筑地上17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75 m。医院建设完成后,总床位数1 000床,日门急诊量3 000人次,成为技术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医疗中心。
图1 总平面
本工程是老院区内的改扩建工程,规模较大,且紧邻保留建筑,建设用地紧张。因此门急诊、医技、病房采用半集中式布局,并利用医院主街与辅助干道及各部分交通核心形成交通网络,有机联系医院各功能科室。各功能科室则根据相互间的矩阵关系,予以合理安排。功能相关的科室均联系方便,如急救中心与放射科、手术部之间,手术部与重症监护、血库、中心供应等相关部门间均设有直接高效的交通联系。
图2 电力医院外景(急救入口)
为解决用地狭小、一层面积不足的问题,设计采用了立体布局方式,将门诊、挂号、药房等设置于二层,一层设置出入院、急诊科和影像中心,通过立体交通引导,实现医院内人流顺畅而不交叉。
通过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合理组织了各类人流、物流,洁污分区分流。如分设了患者、工作人员、送餐、污物等专用梯,使病患就诊方便安全,并且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各功能分区采用了先进的布局手法,如门诊分层挂号收费,大型手术部采用梳状多通道形式,以及多通道式放射科、护理单元医患分区布置等。
为突出医院建筑形象,本工程将主体沿干道布置,高层部分位于北侧,面向城市主干道广安路,裙房部分位于南侧,形成北高南低的布局。在北侧设置3层高的入口大厅,南侧设置4层高带采光顶棚的门诊大厅,两个大厅互相贯通融合。结合大厅设置医疗主街,并沿主通道设置明亮宽敞的候诊区,通过屋顶花园、天井的设置,努力为患者创造优美舒适的就医条件,同时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图3 北侧3层高的入口大厅
图4 一层平面
图5 南侧4层高带有采光顶棚的门诊大厅
图6 二层平面
图7 三层走廊
图8 三层平面
现代医疗建筑造型力求稳重大方,不追求豪华装饰,在体现功能内涵基础上,利用功能布局和体块变化,刻画出医院亲切自然的个性。北京电力医院的整体造型综合考虑了建筑美学要求(建筑美学表现、医院标识、装饰构件)、围护结构基本物理要求(保温、防水、节能、防火)、高性能、低维护和一定的使用灵活性,成为医院院区场地中一个和谐的视觉焦点。在建筑形象创意上,将主楼的方整形体进行比例分割处理,通过挺拔浑厚的实墙面与局部玻璃幕墙形成强烈对比,使建筑既充满气势又富有细节,蕴含了北京电力医院深厚的企业文化,预示着医院未来的飞速发展。
图9 儿科候诊厅
图10 护士站
图11 门诊药房
图12 洁净走廊
图13 手术室
针对北京地区的地域特点及环境状况,建筑立面设计以石材为主材,稳重大气,整体具有现代感,简洁纯净。考虑节能因素,建筑以实体幕墙开窗为主要形式,少量设置玻璃幕墙作为形象点缀。
裙房屋顶为种植屋面和局部屋顶露台,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其对材料的选择应纳入建筑整体外装材料的体系中予以统一考虑。绿色种植屋顶可隔音和隔热,减少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植物采用易于养护和浇灌的草皮品种。
建筑的环境景观设计使用多样化的手法和材料,利用绿色植物的错落配置,创造出舒适宜人的优雅环境。屋顶花园种植以低矮植物为主的条带状的绿化,为在医院里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绿色视野。沿医院主街设计内庭院和中庭,将阳光和绿色带进建筑的纵深处,各种等候区结合中庭花园设置,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放松和平静。自然景观与建筑内部空间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化医疗建筑设计理念。
图14 四层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