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作者:梁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巴什拉将人对于自然本源的认识概括为“物质的想象力”和“形式的想象力”,这对概念强调了人的精神作用,此时事物不是肉眼所见的简单形态或表象,而加入了精神层面的影响。

 一是粗野美国风与细腻质感的层次反差。到美国之前,对美国建筑的印象是工业化极高的粗野风格。到了洛杉矶之后,发现粗野只是相对不同的观赏层次而言,相反,所见的建筑纷纷呈现出令人惊喜的细节。弗兰克 ·盖里设计的迪士尼音乐厅通过金属外壳呈现出锋利冷峻的质感,板材拼接工整,光泽如新,很难让人相信这是2002年完工的作品。墨菲西斯事务所设计的交通运输局总部大楼呈现出金属板与混凝土的质感碰撞,金属板分成大孔、微孔和无孔三种透光程度,所形成的层次是照片永远无法捕捉到的; 底层的混凝土基座采用清水现浇,用小型条状模板留缝支模,在墙上形成整齐的横向线条,改变了混凝土原本的单调外观。穿行于城市街头,许多建筑虽然简洁,但近距离观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比色彩更进一步的、可称之为质感的层次存在:一个普通的二层白色涂料小房子,却通过类似干挂石材的细致、深刻分缝,形成石材般的高贵质感;而原本思维中认为正常标准划分即可的石材幕墙,则一定是错缝或多尺寸拼接。

二是平民与建筑师的认知误差。相比较欧洲,美国城市的古典建筑少了几分时间的沉淀,而大部分现代建筑乏善可陈。大多数平民建筑没有所谓的形式,尤其在洛杉矶、拉斯维加斯、亚特兰大等南方城市较为明显,或许跟典型的气候特征有关,这种情况下的建筑更接近“用品”而非“艺术品”。大众的出发点也很简单,满足功能之外,从外到内都随意搭配建筑的色彩和材料,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从拉斯维加斯市中心到TSK事务所的路上,无论公共建筑抑或私人住宅,没有看到任何两栋造型雷同甚至颜色一样的房子,体现了美国人对于建筑普遍的认知程度和控制诉求。这一点在建筑师眼中,则可以看做是设计思想的质朴和原真体现:厚重的石材有利于调节室内温度,砖瓦形成的气质适用于餐饮休闲场所,锈蚀钢板在沙漠环境中格外协调,涂料则更贴合弧线外形……所有这些,仅仅是行业内外视角的不同,归根结底,都是基于最基本的选材定律——就近、廉价、适用、美观。

三是“美式”质感的精神升华。质感不如造型来的直接、张扬,因而也鲜受泛化审美波及,表现得更为持久和内敛。质感之美深刻地体现在美国建筑当中,美国人虽然注重实用,建筑造型大多平淡,但选材和细节则十分考究,丝毫不逊于欧洲的现代建筑。既有基于常规材料的细加工,如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在现浇混凝土外墙上开凿形成的沧桑质感,纽约某住宅外墙将小块面砖以层为单位整体预制吊装;也有流行的材料或工艺,如洛杉矶的新现代艺术馆的参数化模块外立面,纽约高线公园的立体石材切割、起鼓和带颗粒的金属板成型等。这些质感呈现离不开建造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对材质自身特性的激发和对美学规律的遵从。威尼斯人酒店地面油漆效果的铺砖看似简朴,却在灯光映射下形成宛若水面般的波光点点,与室内河流的灵动柔美异曲同工 ; 阿丽亚酒店地面人字缝铺贴了单向线条图案的瓷砖,墙面选用自由曲线图案的瓷砖,以现代风格的材料搭配呼应了美国人习惯的地毯织物的纹理,顾及公共场所的选材需求之余仍能给人舒适亲和之感。这些材料和细部处理所反映出的质感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对比、韵律等美学原理,从视觉刺激上升到精神和情感的共鸣,可以更名副其实地成为质“感”。

建筑虽有民族和地域性之分,但在地球的另一面,必然会有一种超越民族和地域性的统一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存在,那就是对于细节的精益求精和感官反馈上的趋同。质感在人的精神活动中被确认,不能脱离人而存在,这是基于生活和人性的本能,也是建筑师经常从专业知识出发所容易忽略的关键。“质”取于自然,“感”源自生活,并非既定的建筑手法所能囊括,取材自然、遵从人性才是质感设计的不竭源泉。建筑师对质感的追求不能止步,同样,思维的想象力也应保持敏锐。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