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作者:梅竹,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洛杉矶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城市,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城市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四季阳光明媚,气候宜人。

大量移民的涌入更使得洛杉矶成为多民族、多文化杂糅并济的国际化城市,文化的多元与杂糅促使洛杉矶这座城市有极高的包容性,更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源地。作为世界范围内建筑创作与实践的先锋城市,理性与感性在此交织交融,孕育出诸多伟大的建筑作品。

由理查德 · 迈耶设计的洛杉矶盖蒂中心就是一个包裹在严谨理性的表皮下内部蕴含着十足张力的作品。建筑位于圣塔莫尼卡山脚,占地44.5 hm 2(110 英亩),是多层次、综合性的建筑群。迈耶是白色派的重要代表,其设计以简练、理性著称,永远坚持自己的风格不受他人影响。迈耶从简单的结构开始设计,逐步将建筑融于台地、退台、花园和庭院之中,通过对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采光的控制,创造出标签式的建筑作品。盖蒂中心在设计之初被构想为一座艺术的殿堂,白色建筑群表达出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的长、宽、高以及布局都取决于山体高处的地貌,并提供了可以俯瞰洛杉矶市和远处大海的特别视角。

盖蒂中心的平面布局设置了两套交叉组合的轴网,一套与洛杉矶市的街道网络一致,另一套则偏转22.5˚,与相邻的高速公路保持和谐。以这两套轴网为依据,建筑群的形体与空间有机地交叉组合,既有规律,又有变化,同时考虑到参观过程中景观视角的变换以及合理的使用功能及空间组织。在设计中,迈耶也添加了诸多感性因素。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作品的构想:“在我脑海里,闪现着一种古典的结构,优雅而永恒,静谧而完美,建筑与自然不断交流对话,相互缠绕,融为一体。”迈耶惯用白色,在盖蒂中心的设计中为了表达传统特征,最终在意大利找到一种接近黄褐色的碳酸钙盐成分的石料,将其用于建筑底部的外饰面,形成了传统建筑基座的效果。金属外墙板的运用则表示了群体建筑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博物馆部分采用劈裂的大理石覆盖墙面,传达着一种永恒的情感,并使建筑与山体融合过渡。拉毛水泥、传统黏土、纤细精致的钢材、白色亚光金属等多种材料在细节处的运用,使建筑语汇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如果说盖蒂中心是座理性中蕴含着感性的建筑,那么迪士尼音乐厅刚好反之,是一座在张扬的造型下有着内在逻辑秩序的建筑。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主厅可容纳2265席,还有266个座位的罗伊迪士尼剧院以及百余座位的小剧场,独特的外观使其成为洛杉矶市中心的重要地标。盖里是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的建筑著称。他常采用多种材料、运用各种建筑形式,将幽默、神秘以及梦想等元素融入作品之中。音乐厅的形体设计运用了盖里标志性的手法,将多个体块堆砌、扭曲,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周边的建筑体量。立面裹覆铝板,阳光照射下,夺目非常。建筑底座采用来自意大利的石灰石作为装饰材料,契合洛杉矶的地中海气候又迎合音乐厅的格调。从正门拾级而上,穿过一个在巨型块状建筑包围下的圆形小广场,就可进入迪士尼音乐厅。为使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得到同样的音乐享受,音乐厅采纳了日本著名声学工程师永田穗的设计,厅内没有阳台式包厢,全部采用阶梯式环形座位,音乐厅舞台背后设计了一个12 m高的巨型落地窗供自然采光,使得室内外融为一体。盖里的设计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在建筑形式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然而深入剖析他的建筑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热情奔放、充满动感的艺术形式背后,隐藏着一条逻辑严谨的现代功能主义线索。在复合曲面包裹下,多个尺度不一的矩形方盒子的组合实现了对传统音乐厅内部空间特征的基本诉求。人们多对盖里建筑放任不羁的雕塑形式着迷,而往往忽视其感性表象之下的理性,正如迪士尼音乐厅的形态设计即借助空气动力学模拟软件生成,在功能布局上,它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内部一系列功能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盖蒂中心与迪士尼音乐厅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理性与感性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单调、缺少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建筑设计开始重拾感性一面,一场轰轰烈烈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随之展开。后现代主义建筑呼吁对历史文脉的关怀,强调建筑符号的象征意义,其本质就是建筑创作中感性的迸发和理性的回归。

盖里与迈耶的作品都可以被归类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虽然风格差别迥异,然而隐含在背后的创作感性与理性的调适却是相同的。分析以上两个作品,造型张扬的迪士尼音乐厅,蕴含着内部空间的秩序,而造型理性的盖蒂中心,无论是对材质的选用还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交融,都充满着感性处理。正如文化的多元与杂糅,洛杉矶的城市建筑感性与理性交融并存,形成了特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