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医院建设方在项目立项的时候,关注最多的是项目的规模和投资,当拿到钱之后,开始国内外考察,进行学习借鉴。很多医院的院长都希望自己的医院建成之后能够得到广泛称赞,所以现在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超大规模的大厅和主入口成为常态。

除此以外,有些医院的规模配置偏离了实际的需求,比如一个区县级医院的腔镜手术技术刚刚起步,却要建一个杂交手术室。所以现在把控的重点应该是适度,或者叫适用原则。同时,很多医院现在开始把所有需要量化的指标都交给咨询公司来做,但咨询公司提出的数字往往是脱离实际的,然后这些不落地的需求就被强加于设计了,令设计也无所适从。

其次,对于建筑师来讲,会受到很多环境条件的制约,比如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滞后、设计时间较短等,所以设计深度不够是最常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的医疗建筑设计师对临床的诊疗过程了解并不多,对医疗影像放射科设备的必备条件了解也甚少,缺乏医院运行、管理、后勤配套的知识储备。

最后,有些咨询机构的策划咨询不到位,换句话说,策划的成果和咨询报告缺少可操作性,没有引导作用。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咨询机构只迎合了主管领导的意见,完成的成果不落地; 二是咨询机构仅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算,很可能形成误导。所以咨询机构应该站在一个非常好的角度,为医院提供准确的信息,让医院可以凭借这个数据支撑设计的全过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医院建筑建设程序如同医生给患者看病的过程,要做到系统、科学、严谨,必须遵循医生看病的流程: 第一是初诊、问诊; 第二是功能检查; 第三是筛查诊断; 第四是确诊治疗。那么医院的建设程序是: 调查分析、论证决策、明确需求、量化指标,最终完成的指标要有助于方案设计,而且要与医院的需求相符。

第二,提升医院建筑专业化、规范化的水平和程度。医院建筑师、咨询专家的水平与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是脱节的。过去是按照学科划分的,将医院分为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五大系统。之后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院方开始按照病种器官进行划分,比如将心内外和神内外这样的患者的相关检查植入诊区,方便患者就医,而且工作也形成了合力。那么现在又出现了专业治疗的医疗中心的概念,比如脑健康中心、肿瘤中心、心脏中心等,它们囊括多个学科,是在利用合力解决问题。

除了医学模式在变化,医疗需求也在变化,比如人口老龄化提出来之后,出现了医养结合、养康结合、康护结合等很多模式。所以建筑必须要满足和适应这些变化,这就需要提高专业水平,特别是建筑师要不断积累更新医疗方面的知识。

第三,期待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医疗工艺设计的成长和成熟。在国外这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专业,既要懂医疗又要懂建筑,只有实现两方面的兼顾,才能弥补一些缺失。

合格的医院建筑目标应该是: 安全、合理、适用、顺畅、高效、舒适。要达到这些标准,国内的建筑设计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