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作者:王海容,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叶茂华,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王绍森,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研究背景与目的
医疗行业一直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非常关注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的发展革新。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使用者对于医院建筑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师需要开始意识到真正触动病人的使用体验,不仅要在医疗设备上花费心思,而且还要超越设备,考虑医院的环境设计。”医院建设已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为医院将来的50年建立一个最好的框架?答案的关键在于病房”。病房设计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治疗成本、照护质量等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院病房的发展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自早期的南丁格尔式大病房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床、8床等多人间,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四人间、双人间、单人间,最后到目前广泛使用的三间,其发展过程可视作经济性与舒适性博弈与平衡的过程。但就目前而言,医院病房设计多仿照酒店客房,并已成为设计单位的默认模式,而“病房与客房有着很大的不同,酒店客房只需要解决客人的夜间住宿问题,而病房设计要考虑到患者的特殊需求”。患者24小时住在病房中,如果设计过于表面化很容易使病房中的患者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影响康复时间。
综上, 本文基于调研与分析, 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 对医院病房的内部功能、布局模式及人性化设计进行综合研究, 并提出优化措施及设计案例。
调研与分析
为保证研究样本选取的科学性,对厦门市8家医院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取了医院的建设年代、规模级别、病房类型、平面图纸等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家综合性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图1),从患者、医护人员、院方领导、陪护家属4类不同人群入手,通过访谈形式,了解用户的使用体验及设计需求,并从空间私密性、景观均好性、高效性、经济舒适性、灵活性五方面对各病房平面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评价(图2~图4)。
图1 本文研究对象信息概要
图2 单人间病房问题分析总结
图3 双人间病房问题分析总结
图4 三人间病房问题分析总结
1、空间私密性
患者普遍希望拥有较为私密且景观宜人的病房空间。传统双人间或三人间病房的病床多为并列放置,虽使得平面布局紧凑、流线简洁、视线清晰、后勤组织高效节约,但缺乏私密性。从调研的多数案例中发现,当前应用最广的三人间,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3张病床并排布置的方式。该方式对于居中的患者并不公平,患者不仅没有自己的“角落”,而且受到打扰的概率比两侧的床位更高,私密感及领域感很弱。
2、景观均好性
因病房多采用病床单边排布的方式,其距离窗户的远近不同导致各病床采光条件、景观视野相差很大。在收费相同的情况下,易引起患者的不满与冲突。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离窗最近的床位是被最先抢占的,其次是离房门最近的床位(虽然采光条件与景观视野最差,但私密感较强),最后是中间床位(景观视野与领域感均较弱)。
3、高效性
医院病房的人性关怀对象不仅是患者及其家属,还应充分考虑减少医护人员的护理压力,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在病房的平面设计中,这一宗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缩短病房内外的走道长度;二是增加病房床位数,提高医护人员单次护理的患者数;三是方便医护人员从走廊观察病房内患者情况,提高护理效率的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体力劳顿。在对其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医护人员单次最多照顾4位患者,而目前通行的三人间设计并未达到护理效率的最优值。同时,病床单边布置的设计方式导致病房进深增加,延长了病房内外的走道长度。仿照酒店客房的设计方式还导致病房卫生间千篇一律地靠入口走道布置,且卫生间直棱直角的外墙阻挡了医护人员从走廊观察病房内患者的视线。以上三种设计弊端对于康复病房、老年病病房等需要较高护理强度的病房尤为不利。
4、经济舒适性
基于对病房床位紧张的供求关系与院方经济效益的考量,医院病房通常安排尽可能多的床位,甚至在原规划固定床位数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临时床位,实际的单位床位的面积指标降低,导致病患私密空间压缩、陪护空间拥挤、探视空间缺乏,极大降低了空间使用的舒适性。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病房的面积指标仅为9 ㎡ /床,安置病床、橱柜等家具之后仅剩交通空间,房门开启过程中甚至会碰撞病床床尾。同样,过大的面积指标虽然带来较高的舒适度,但将产生面积浪费(高干病房、特殊病房除外)及护理流线长度加大等问题。调研发现,12~13 ㎡ /床为较常见且经济舒适的面积指标(病房平面因受护理单元形式、卫生间、科室类型等影响而有差别,此处面积指标取调研样本数据的平均值)。
5、灵活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对病房高质量和高消费的需求逐渐攀升,而病房按病种分类管理也会越来越细,再加上病房内使用的医疗设备日新月异,因此,决定病房设计的原则除了满足舒适度、经济因素外还应考虑其扩展性、适应性、灵活性等方面。”在调研中发现,新建的医院病房多采用“不变应万变”的设计模式。具体来说,单人间、双人间和三人间均采用相同的病房平面,尺寸以满足三人间的需求为准,即半个柱跨(4.2 m×8.4 m),双人间和单人间在三人间基础上减少床位,设置陪床、茶几、沙发等家具。该方式使得病房床位数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根据床位供需情况调整单、双、三人间的配置比例。
但基于中国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床位供需紧张的现实情况,该方式却难以灵活,所有的病房都设置成三人间亦难满足巨大的床位缺口。据了解,对于大城市的知名医院而言,住院部动辄设计4 000以上床位,甚至有5000床、8000床的医疗航母,而《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定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另外,帘幕是满足患者私密性需求的常用方式,然而一方对于帘幕的控制可能对其他患者影响很大,比如靠窗的患者若使用隔床之间的帘幕,整个病房的自然采光与景观视野会受到较大影响。
病房平面布局优化措施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选取综合评价最优的病房平面进行再优化设计(图5)。
图5 病房平面优化措施
1、单人间
为增加单人间病房的灵活性与扩展性,以双人间标准设计,每单间尺寸为4.2 m×7.2 m,使用面积26 ㎡ ,超出标准单人间使用面积(18 ㎡)的8 ㎡ ,可增加陪护人员床位用以接纳家属夜间住宿,亦可增加临时床位作为双人间使用(面积指标为13 ㎡/床),在满足舒适度的基础上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卫生间采取抹角处理,增大护理人员从走廊观测患者情况的视角,同时病房入口内凹留出缓冲空间,既增加走廊宽度,又便于患者识别各自病房,且减少走廊流线与病房出入流线的相互干扰。
2、双人间
是绝大多数患者相对理想的病房设置。“很显然,在安全、隐私得到保全的条件下,有个‘邻居’作伴能够满足病人的社交沟通需求,无论对双方的生活愉悦程度还是身体康复都相当有益……双人间是医院中叠加效应最高的房间单元设置,也是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病房设置”。为使得靠窗病床与靠走廊病床具有景观视野和领域感受的均好性,优化设计中将平窗改为凸窗,病房随之被分为两个区域,每个患者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及邻近的开窗,看似简单的处理带来诸多优点 : 一是可获得直接的自然采光和景观视野(降低窗下墙高度,使得患者在卧床休息时亦能方便地观赏到室外景色),二是两床床头相距数米之远,每个患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区域,配有专属的床位、衣柜、床头柜等,私密性与领域感更强,同时可移动的橱柜或帘幕能够将两人的病床区域隔开,从而兼顾患者隐私和社交沟通两方面需求。
3、三人间
就调研情况而言,三人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病房类型,“从团体动力学角度考量,三人间的设置非常利于三位病人间进行诸如纸牌游戏等小团体活动”,且三人间只占用半个柱跨(4.2 m×8.4 m),通过加大进深来增加床位数,在病房楼总面宽固定的情况下,可到达病床数量的最大值,经济效益较高。但将3张床位并排布置对于居中的患者较不公平,采用2+1的布局,即双人间加单人间的模式,可使情况有所改观。
该方式虽然使得单位病床所占面积指标保持不变(12~13 ㎡/床),但由此导致了病房单元面宽的增加(相应的进深减小),在病房楼总面宽长度固定的情况下(往往受到用地红线、规范等方面的限制),病房数量相应减少,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由此,这里大胆提出以四人间替代三人间的构想,因为护理人员单次最多能够照顾4位患者,所以这样的病房能够实现护理效率的最优化。每位患者都有专属的个人领域,而且房间也为患者间的相互交流留足了空间。四人间使用面积52 ㎡ ,平均分配给4张床位。从投资和运营成本角度来说,经济效益最高。同时,利用帘幕或家具可提高四人间布置的灵活性,使其可转变为两个双人间或4个单人间。设计允许患者根据自身需要对病房的格局做出调整,既满足了患者的多样化需求,也保证了病房在医护效率上的优势。
4、病房组合
“单一地叠加同类型病房无法形成最高效的设计方案。将不同大小的病房进行适当的组合,并配置相应的附属房间,才能实现病房的合理优化设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单人间在一个护理单元(35~40床配置一个护士站)中数量最少,约10%;其次为双人间,约20%;数量最多的为三人间,约70%(图1)。
综上,借鉴日式病房平面设计中的一些优秀案例并进行适当调整,整合出一种优化的病房平面及组合方式 : 摒弃三人间与单人间,将双人间与四人间进行1:1的组合,由于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双人间可通过减少床位增加家具的方式用作单人间,四人间可借助家具、帘幕或隔墙分隔为4个单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病房平面与以往常规形式不同,打破传统病房方整呆板的设计思路,平面为多边形,病床之间呈45或90夹角布置,病房与病房之间的隔墙呈三段折线形式,相互间“咬合”紧密,节省面积。这一创新性设计有诸多优点 : 一是每张病床都与窗户有着同样的空间关系,通过变换病床间的位置使每张床位都享有自己的空间,且靠近窗户或靠近门一侧的床位的均好性保持一致 ;二是犄角旮旯的位置可方便设计成储存空间,尤其是一些外地患者物品较多,家属在病房内过夜的情况很常见,将病房的拐角或不规则空间设置成储存柜很有必要 ;三是充分利用了进深方向的可能长度(如图5所示,进深方向达到9 m),在病房楼总面宽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较多的病房数,且单位病床的面积指标仍保持在13㎡,非常经济 ; 四是每组合病房单元可获得6 ㎡的共享阳台空间,方便患者休息交流或晾晒衣物,这在传统病房单元中很难见到。
结语
毫无疑问,医疗市场正进行着革命性的变革。未来医院会向“人性化”积极靠拢,聚焦经济、科技和建筑的效能,最关键的是关注大众健康福祉。“尽管人们无法改变腿部残疾或接受心脏手术的事实,但可改变的是病人所受到的待遇。”没有人能够将医院重新发明,但当今医院固有的不合理之处让设计师有十足的理由与动力对它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建设,或者最起码的优化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