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作者:覃宣,CCDI悉地国际高级设计总监;苏元颖,CCDI悉地国际设计副总裁

“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是长期的社会难题,它所引发的医患矛盾,究其实质,是医疗资源供给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医疗资源包括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就医场所、从医人员、医疗技术人才、患者资源和病谱资源、医疗服务半径等,其发展是医院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医疗资源虽然逐渐增加,但是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医疗资源长期供给不足所引发的医患矛盾成为社会顽疾。如何积极地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充分、高效地配置给医疗需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关乎医院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着重讨论随着医疗资源的发展所形成的医院建设的几种基本模式,并重点探讨综合化和多元化的医疗健康城新模式。

医院建设模式与医疗资源利用率

医院作为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之间的转化平台,其建筑形态与两者的转换效率息息相关。医院建筑的不同建设模式提供不同的平台类型(即转换方式),同时也表现为相应的建筑形态,实现相应的转换效率。在有限的医疗资源条件下,探索更优化的医疗设施建设模式,充分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有助于缓解前述医疗问题。

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的关系,类似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客户需求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人们为了找到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商品必须通过一定的平台,商店等场所就是平台,商人承担着转换客户需求与商品间的职责。承担转换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职责的则是医生(行医者)。早期社会结构简单,医院还没有出现,患者能够相对容易地直接找到提供简单医疗资源的医生 ; 当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结构以及医疗资源等各方面不断发展而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患者无法独立找到合适的医疗资源来满足自身同样不断发展的医疗需求,这时就必须借助医院这一平台。无论是医疗需求发生变化,还是医疗资源发生变化,都会引发医院这一平台的变化。如何积极适应各方面日益快速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关键在于建设模式与建筑形态设计的变革、创新。

医院建设的发展历程、典型模式及相关概念

1、医院建设发展历程

医院建设模式的演变是医疗资源整合的结果。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成为医院建设的源动力。整合医疗资源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努力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医院建设模式及建筑形态,呈现出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的线性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

(1)游医

一般指无固定行医场所的个体行医者,如早年的江湖郎中的行医模式。游医模式无固定的病患服务群体,所能提供的医疗资源十分有限。游医模式下的行医场所是临时性的、非正式的,没有明确、严格、特定的建筑形态。

(2)小型诊所

小型诊所模式有固定行医场所和相对稳定的病患群体,提供一些简单的或特殊的医疗服务。早期一般不分医疗科室,直到近代,小型诊所逐步转向专科疾病的治疗。

(3)小型医院

小型医院模式开始有了非手术与手术的内、外科之分,开始有了固定的行医场所和住院治疗。早期的小型医院,以寺庙、教堂建筑形式开办的居多,后期开始有了护理的概念。

(4)综合性医院

综合性医院模式下,医疗分科从内、外分科更进一步扩展到分设五官科、妇幼科等。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新的诊断和诊疗设备设施不断涌现,逐渐确立了以医技为中心的医院建筑形态,包含门诊、医技、病房三大核心功能。

(5) 以疾病为中心的超大型综合医院

随着医疗需求和资源的增长,医院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如同百货商场,随着规模扩大、商品类型增多,出现商品类专柜 ; 医院超过一定规模,科室进一步细化,治疗手段更加丰富,逐渐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新医院形态。以疾病为中心的超大型综合医院,在运营效率、安全防疫以及便捷性、人性化方面较之前的模式显现出一定的优势。

(6) 医疗健康城(医疗综合体)

当医疗需求从单纯的医学诊断治疗延伸至健康预防、康复保健等复合领域时,当整形美容、心理干预、月子中心、体检中心、康复中心等医疗服务形式普及开展时,当医疗需求对就诊的服务体验及其配套生活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时,医院的建筑形态已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医院内涵所能包容的,势必产生一种新的综合性形态——医疗健康城(医疗综合体)。

2、医院建设发展的特点及医疗健康城的概念

如同今日我们在拥有规模庞大的商业中心的同时依然可以看到小摊小贩,各种类型的医院建筑形态在当今社会中是可能并存的。虽然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适宜的医院建筑形态,但是从早期简单的小规模到现代社会多元复杂的超大规模,上述六种医院模式当今仍然并存,发挥着各自资源配置的价值。每种模式自身也会随着社会进步和变化,不断进化和产生新的适应形式,例如游医发展为依附于更高模式的私人医生、小型诊所可能是私人特色门诊、小型医院部分发展为小型专科医院。随着医疗资源等社会资源的聚集和整合,医疗健康城(医疗综合体)为这些不同模式的协同工作和在统一的物理空间中并存提供了平台。

目前,学界针对这种新型的医院建设模式的概念尚无明确的定义,只是在实践中开始出现,有的称之为“医疗健康城”,有的称之为“医疗综合体”。结合此前在医院设计方面的相关实践,尝试对其做了如下概念定义 : 医疗健康城(医疗综合体)是一种复合型的医院建筑形态,它兼容了不同形式与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因此包含了从小型诊所到综合医院的各种医院建筑形态,更趋向于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平台,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它如同城市商业中心,既包含百货商场,也包含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和个体专柜等,为顾客提供了一站式平台化服务,呈现出集中性、综合化、复杂性、多元化等特点(图1)。

图1 医疗健康城的医疗资源模型


医疗健康城的出现背景、发展特点及类型

对于医疗健康城的设计和建设,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和尝试阶段,笔者尚未能在现有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成形的统计报告和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仅限于定性描述。但鉴于这种新模式的迅速发展,可能相关课题将需要更多深入的探讨研究和定量分析,以补充本文在此阶段研究的局限。下文将简要介绍医疗健康城的出现背景和条件、建设特点、发展类型。

1、出现背景和条件

医疗健康城的出现是医疗资源聚集的结果。在国内公立的超大型综合医院中,医疗资源和医疗需求高度聚集,但那种处处大而全的集中管理和运营,伴生了感染几率大、挂号难、看病贵、等候时间长、就诊路线长等问题,医疗资源利用率存在明显不足;同时,医疗资源集中在疾病的诊疗阶段,预防、保健和康养得不到有效、优质的医疗支持,医疗资源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 ; 就医环境空间和功能单一,医疗与生活相割裂,缺乏人性化服务。当市场配置资源起主导作用时,解决上述问题,医疗健康城的模式可以发挥资源配资最大化的作用。

当然医疗健康城作为资源高度集中的平台,要形成一定规模化效应,往往建筑规模也比较大,服务人群比较多,目前基本集中出现在一、二线城市。

2、建设特点

(1)“医养结合”的综合医疗服务理念

医疗服务通常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四个部分。传统的医学服务理念是以诊断、治疗为核心的,而今更推崇“医养结合”。医疗健康城主张的“医养结合”,更强调对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维护,以及长期护理、康复等促进服务链两端的环节,以“医护+保健康养”的新型综合医疗健康理念为人们打造“医为基础、养为核心”的积极生活方式。

(2)全面融合的功能体系

医疗健康城的服务以医疗诊治为核心,延伸至体检、保健等健康预防以及康复护理等,甚至外延至以改善生活品质为目标的服务,如体检、健康管理、美容整形、月子中心和老年护理等,同时也为医疗技术研究与交流、患者家属陪护等提供空间。它强调医疗与城市产业、城市生活等各方面功能的全面融合,构建完善的圈层功能体系,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3)开放式共享的绿色康养环境

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对医疗服务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从封闭的“象牙塔”到开放的“平台”,医疗健康城的打造要求医院摆脱早期象牙塔式、独立发展的封闭模式,从有距离感的“白色”到友好的“绿色”,医疗健康城强调共享、友好、服务的理念,以与城市共享的开放式绿色康养生态环境,提升医疗空间的治愈力及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创造高效的城市服务地标。

(4)健康产业的联动与跨界

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形式也将带动产业链的延伸与跨界。医疗健康城将娱乐休闲、旅游度假、商业生活以及医疗教学科研等上下游产业联动起来,助推城市产业发展。

3、发展类型

医疗健康城的建设,依据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大致有下列三种类型。

其一,医疗服务一站式,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 :全科化综合医疗+专科+康复+预防+老年护理+特殊医疗服务等。一站式服务的医疗综合体一般会以一个疾病筛选中心(综合门诊)或综合医院为主体,整合若干个专科医疗中心,提供从前期疾病预防保健到康复护理、养老等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典型案例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新院(图2)。这是一个新建的3 200床的公立超大型综合医院,医院主体是一个综合三甲医院,并整合布局了康复中心、教学科研、老年公寓等功能区。医疗综合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相对独立地形成多个医疗中心。



图2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新院功能分析图

其二,医疗产业延伸式,从医疗服务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医疗服务+医药研发+医护培训+医疗博览+与提高生活品质相关的医疗服务等。此类医疗综合体整合了医疗相关产业,极大提升了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亦将医疗服务延伸至月子中心、整容美容、心理咨询等提高生活品质的医疗新领域。

典型案例有泸州西南医疗健康城。该项目占地100 h㎡ (1500亩),总体规划从泸州的山水文化出发,塑造了一个花园医疗健康城,将人、城市、自然环境、健康、养老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包括以综合三甲医院及多个专科医院为核心的5000床的医疗区、教学和产业研发区、2000床位的康复养老区以及36万㎡ 的康养住宅区,成为了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片区。

其三,“医疗+生活”融合式,以健康服务整合多样化城市服务 : 医疗服务+酒店+商业街+养老社区等,或医疗服务+旅游度假+娱乐度假等形成健康服务多元化的医疗实体。

典型案例如西安某医疗健康城项目,是一个集医院、康复、养老社区、酒店、商业街为一体的,整合四个城市街区的综合项目。太湖新城某医疗健康城项目(图3)的医院建筑是一个综合体,垂直于医技街设计了一条生活商业街,并在两条街交汇处垂直分区地形成室内商业小广场,包括餐饮、购物、酒店等功能。这种设计既不干扰医疗流线的简洁高效,又丰富了就医的生活内容和空间体验。


图3 太湖新城某医疗健康城项目功能组成分析图

医院建设模式的趋势与展望

医院建设模式的演进是由供需双方要求而决定的。医院运作模式的核心是医生的流动。基于资源利用视角,医院建设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发展路径。

一是向深度发展,即在一个属地化的发展环境中,向规模化目标发展。我国地区政府直属公立医院一般是这种发展模式 ; 二是向广度发展,即向多区域或多类型方向发展,向连锁化目标发展,这是民营医院常见的发展模式。

在医疗需求日益复杂化的今日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医院建设模式不仅要向深度发展,也要向广度发展,“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一方面传统公立医院那种全科化的超大型综合医院模式,可以引导向“‘N×专科医院’医疗中心+全科化社区医疗”的分级诊疗模式转变 ;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建设如同城市商业中心、兼容不同形式与不同层次医疗需求、包含从小型诊所到综合医院各种医院形态和外延服务的一体化医疗服务平台——医疗健康城(医疗综合体),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医疗资源。

展望未来,庞杂的医疗需求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必将推动医院建设模式不断变革。能够高效整合医疗资源、提供一体化平台式服务的医疗健康城(医疗综合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可行模式。期待这种新的建设模式能够为改善 “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并带给人们一种更优的医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