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文/郝晓赛,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董强 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当前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而“任何国家在向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迈进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上都将面临犯罪激增这一严峻的问题”。  作为公共场所,医院治安环境形势尤为严峻 : 世界范围内,医院除了防范公共场所常见犯罪问题,还要防范医患冲突引发的口头攻击或肢体冲突,甚至更为严重的暴力袭击等恶性事件,医院急诊部尤其是这类事件的易发地。

在中国,近年来医患纠纷逐年增多,患者伤害甚至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多有发生,数量和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不仅影响医疗服务的正常秩序,其恶劣社会影响已使医患双方都成了受害者。早在2005年,对中国270家医院的调查研究已显示,“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现象 ; 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围攻、威胁院长的情况”。

全社会在关注与行动。2012年5月,北京50家医院警务室挂牌,民警“扎营”医院;  2014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同时公布四起暴力伤医犯罪典型案例的判决。大型医学交流网站“丁香园”连续推出两版集纳数千名医生建议的《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 ,许多建议与建筑设计有关。

而医院建筑设计领域,尚鲜有社会安全方面议题。目前国内关于“医院安全”的主题文献,关注的是医院的自然属性安全问题,包括 : 建筑使用安全(如防滑跌等)、防火灾和用电安全,以及防止交叉感染、注意职业安全防护和医疗设备运行安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时的保障服务等。国内目前尚没有针对医院治安问题的医院建筑设计指南或规范。

近日,就“是否听说过医院建筑的预防犯罪设计、是否感兴趣及是否认为有用”征询了医院基建领域同仁看法。37个回复中,70%表示没听说过 ; 81%表示感兴趣,想知道“国外是怎么做的”; 78%认为有作用,还有的补充“有用,但作用有限”或“在一定时期内有用”等类似看法,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这是个社会问题”,或担心“也许会加深医患对立”,认为“专门为此设计不是必须”。

曾与大多数人观点一样,但在访学英国国立医疗建筑研究所时,英国严谨的医院建筑预防犯罪设计研究及其成果改变了对其的看法,特著拙文与国人分享。

防控犯罪的建筑设计发展

城市犯罪一定发生在某城市空间里,城市空间与治安环境状况有无关联?众多犯罪学家、社会学家和规划建筑领域学者基于大量城市犯罪调查研究,已给出肯定答案,丰硕研究成果引领了大量预防犯罪的城市规划与多类型建筑设计实践。其中“防卫空间”和空间句法分析等理论方法,成为英国医院建筑预防犯罪设计研究发展的理论基石。

1961年社会学家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了“街道眼”概念,以及人们的自然监督力量对犯罪行为的抑制作用等观点 ; 1971年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杰弗瑞(C. Ray Jeffery)出版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引发英、美等国对空间环境与犯罪现象关联性的更广泛、深入研究和城市设计实践活动;  美国建筑师奥斯卡·纽曼(O. Newman)基于城市住宅区犯罪问题研究,于1972年提出“防卫空间”理论,主张从领域感、自然监视、环境印象与相邻环境等基本要素入手,通过设计改善治安环境; 20世纪70年代英国伦敦大学学者比尔·希利尔(Bill Hillier)等发明了空间句法分析,通过分析建筑物内外的空间模式,来重新理解人类生存中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实证性与预测性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中,包括预防犯罪方面 ;此外还有1982年美国人提出的“破窗效应” 影响着住宅区设计实践。

城市规划与建筑预防犯罪的设计研究和实践发展,与“情景预防”这一犯罪预防观念的发展分不开,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增加犯罪风险和成本、减少犯罪回报和收益来控制犯罪”。 当司法预防、社会预防措施遏制犯罪增长的预期在美、英等国实践中相继破灭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一系列研究支持下,犯罪预防重点向情景预防倾斜,20世纪90年代,英国全面展开情景预防措施并取得成效。

情景预防通过引导具体的可实施性预防行动减少犯罪发生,推动着建筑业与产品制造业在设计阶段考虑安防体系的同步设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英国开展了大量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改善城市治安的实践研究。2004年4月发行的《更安全的场所 : 规划系统和犯罪预防》建立了犯罪预防的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基本框架。 警察在犯罪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声誉日隆,设计师在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会听取并采纳预防犯罪警官们所提的安防建议。

医院治安问题,不仅使受害者身心受损,也耗费大量公共资金投入,据英国官方估计,年投入资金相当于4 500名护士年薪,约690万英镑。对此,英国政府相当重视,于2003年成立了英国国民卫生保健机构(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反欺诈和安全管理服务委员会(NHSSMS),后于2010年改组为NHS安全委员会(NHS Protect),专门负责该问题。

英国医院建筑的预防犯罪设计研究与实践就是在这一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医院设计面对的治安问题

英国医院建筑的预防犯罪设计拟解决的治安问题包括:医患冲突引发的口头或人身攻击等恶性事件 ; 汽车财物被盗窃严重,及医院财物、医务人员或患者等个人财物被盗 ; 其他低概率犯罪事件,如破坏公共设施等。

中国情况如何?除了从文献与设计实践中获取信息,还走访北京多家医院了解到,除了少有汽车财物被盗之外,其他与英国相同,此外还包括:频发患者财物遗失事件;医患纠纷以急诊部为最多,但不限于此;除医患纠纷外,存在其他类型纠纷治安事件,如排队挂号收费引发“患患纠纷”等 ; 医患纠纷除引发口头或肢体冲突外,甚至有的演变成伤医、杀医和封堵打砸医院等恶性事件 ; 其他,如产科病区发生偷盗婴儿、癌症晚 期患者不堪折磨跳楼自杀等。这些问题中,虽然财物被盗或遗失在医院安防工作中占很大比例(每天多起),但医疗纠纷(日门诊量1.5万~1.6万人次的一家医院,每天2~3次)因影响恶劣成为医院治安问题之首。

对此,医院和政府的对策是加大人力与物力投入,如前述的公安机关派驻医院24小时执勤民警,及成立医疗纠纷投诉与调解管理部门、增加监控摄像头、扩大安保队伍并配备安防装备等。北京某1 500床三甲医院的安保团队多达219人(其中保卫处职员9人、专业保安团队180人、车场保安30人)。医院管理者和安防工作人员表示,医院因各部门功能连接、消防疏散需要,建筑通廊多、出入口多,医院24小时开放区域的功能流线穿行夜间需关闭区域等特点,使医院治安管理工作异常复杂困难 ; 但同时也表示,医院是治病救人场所,医疗功能必须排首位,治安管理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安防投入来解决。

医生则明确要求加强安防措施或改进医院设计。《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的一些医生意见与英研究一致,如提出 : 医院安防薄弱地带是“楼梯、走廊及地下停车场等处”,医生尽量避开或提高警惕或采用防护措施 ;医生工作空间需考虑视野设计以便于工作时监视出入口情况;病区划分要便于门禁系统控制;交通路线要清晰、逃生通道易用;在诊室和病房集中区域设置带防护门锁的“安全屋”,在情况紧急时为医生提供庇护。

版本的《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增加了 :设置安装音频录制设备的、用于医患(或家属)交流的谈话室 ; 在医院口部增加安检设施及空间,防止患者或家属携带伤人器具进入医院 ; 病区平面医患分开,医生办公时能够面向患者和家属的来向 ; 在住院部口部和内部病区口部均设置门禁系统,允许医务工作者自由出入,规定家属进出时间并实施管理。

综上,不仅医院预防犯罪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开展在中国具有现实紧迫性,且全社会需要转变落后的安防观念 :转变改善治安环境全靠安防工作者和硬件设施投入的观念,转变医院功能设计与建筑安防设计不能共存的观念,转变建筑安防设计无用或易加深医患矛盾的观念。下文围绕盗窃、医患纠纷引发的攻击和医院人员出入管理等安防问题引介英国经验。

英国预防犯罪的医院设计

主要研究从1992年开始,英国NHS主导了四项医院室内外环境安全研究,对Won-ford医院、Greenwich医院和Pinderfields医院中出现的犯罪问题开展调研,对Pinderfields医院改扩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安防设计比较研究,并据此编制发布了设计指南——《防犯罪设计 : 医院规划设计战略方法》( Design Against Crime: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Hospital Planning )。

此外,2005年,英国警长协会(Association of Chief Police Officers,ACPO)发布《安全设计:医院专篇》( Secured by Design - Hospitals ),基于警察角度讨论了医院预防犯罪和反社会行为需要采取的基本建筑措施,要求从建筑设计入手提高医院场所自身的防范力。

除了这两个官方主导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及成果外,还有学术领域的诸多研究,如洛林 · 哈里斯(L. Harris)的两篇学位论文《纽曼的防卫空间理论能用于规划设计医院急诊部吗?——环境设计与预防犯罪的再论证》和《医疗建筑安全设计观 : 预防暴力和攻击》。洛林 · 哈里斯对负责监管医疗建设的多专业学组(MDT)进行访谈后,确认了医疗环境设计对暴力和攻击的诸多影响,也了解到在设计初期需考虑安全措施并应将之编入任务书及需设置安全专家来负责审查医院建造全过程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的观念已是共识,且已经纳入MDT工作指南。

图1 Greenwich医院低安全感场所地图

图2 纽曼对居民避开的潜在犯罪场所的调研图示

NHS的研究团队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建筑与规划学院,他们有英国居住区安全研究经验,在医院研究中沿用了类似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采集数据。其一,研究医院提供的数百份医院职工上报的安防事件记录。记录须有案发地点,否则无效 ; 去掉记录中6类犯罪中概率低的,选两类详细研究。其二,为避免医院员工漏报以及补充安防记录中缺少的信息,发放数千份调研问卷,调查医院犯罪事件的间接影响,如职工的恐惧心理和对医院安防措施的建议等,摸清医院有哪些职工回避的、低安全感场所(图1),建筑用户恐惧与回避的场所,往往被证实与实际犯罪案发场所一致(图2)。其三,对医院室内外不同类型空间典型路线观察研究。在此过程中,对医院主要职员随机访谈,以补充信息、提供新观察线索。

第二步,分析数据。上述数据初步整理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图3)、视区分析(isovist analysis)(图4)和采用T检验(t-test)的显著性检验(significance test)。其中,空间句法基于拓扑计算,形成了一系列形态变量,以定量描述空间构成形式,主要包括集成度(integra-tion)、控制值(control value)和可理解度(intelligible)等。 图3是描述建筑平面的轴线地图,计算机根据变量值高低按标准涂色,红色代表高集成度,而紫色代表低集成度。视区则是一个三维概念,指空间中某个位置所看到的范围,用来分析医院出入口及建筑物中某一位置的视野。而显著性检验作为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常用以比较两组实验结果(由两个模型产生)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第三步,得出结论。其一,医院出入口视野外场地犯罪事件频发。其二,两组空间因素与犯罪频发相关。一是低静态空间使用率和高人群流动量。低的静态空间使用率是医院防控犯罪薄弱空间的一个突出而稳定的特征 ; 相反,高的静态空间使用率将抑制犯罪发生。二是高的空间整体集合度与低控制值。高的局部集成度或高控制值则有利于阻碍犯罪发生。

第四步,设计研究。结合前述研究结论对Pinderfields医院改扩建项目的安防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使用空间句法分析,找出可理解度有问题的地方及防控犯罪薄弱的空间,之后根据之前医院实地调研结论对之进行修改,采用了调整楼梯位置提高建筑整体集成度和建筑可理解度、改变连廊设置方式提高静态空间使用率以提供自然监督、提高人员流动量大的空间的控制值等方式。

第五步,提出建议。研究认为医院防范犯罪的建筑物研究数据需要引起重视;医院建筑的室内外设计应当用作重要工具解决犯罪治安问题;该研究的设计指南,不仅要用于医院新建或改扩建项目,也应该单纯从安全需求出发,对现有建筑进行安防设计改造。安防设计应将建筑措施排第一位,在医疗功能不允许等情况下再采用安装安防硬件设施解决的方式,如装设电子锁系统、警报、摄像头等。笔者调研中,北京一些医院因门禁多且易坏,不得不增设保安人员在这些地方执勤,这也是建筑安防设计应该排第一位的原因。

图3 Pinderfields医院改扩建方案整体集成度分析图

《防犯罪设计 : 医院规划设计战略方法》提出以下设计策略。

其一,在医院规划设计图上,标示医院各部门在24小时内的使用时段。确保夜晚营业的医院科室的交通流线不穿越日间营业而夜晚封闭的区域。否则,要重新规划功能平面。

对现有医院调研时发现:夜间急诊穿越日间区域或与日间区域有功能连接,从而造成日间区域不能完全锁闭问题相当广泛。作为治安管理一大难题,这种情况下,很多医院不得不通过在日间区域增设夜间巡逻保安、在日间区域需要夜间开启时呼叫保卫处工作人员前来开启等办法满足穿越需求。

其二,在24小时使用的医院区域,根据功能连接的密切程度,将同一功能组团划分为同一安防区进行门禁系统等安防设施控制。如妇产科、儿科可以划分为一个组团,这样可以降低门禁卡使用频次。


图4 Pinderfields医院室外视区分析

其三,使用空间句法分析检查设计方案中是否存在安防风险高的区域,即:低使用率的静态空间和高人流移动空间;低控制值和高整体集成度的空间。

设计指南认为,如果利用空间句法分析,以往采用贯穿医院始终的医院主街连接各功能部门的设计方法,实际上制造了诸多安全方面的隐患。在医生工作区也应当设置次主街,将人行交通引入这部分以静态使用为主的空间中,为工作人员区域的办公、更衣室和治疗室等提供自然监督。

其四,在门诊或办公室这类有安全隐患、不便采用安防设计措施的空间,则需要通过安装硬件设施进行保护。职工察觉到危险时可以锁闭这些房间,这就需要自动保护装置,如电子锁等。将治疗室及药物注射器和其他危险物品储存空间等高风险空间靠近医务人员常待的工作区设置,否则就增加安防装置。

其五,应对医院职工的安防需求开展调研,以明确职工工作时避开的危险区域、危险路线在何处。尽可能消除这些风险,如果不能消除也应将风险降至最低,可以采用鼓励职工使用其他路线、安装监控摄像头或增加安防巡逻等方法。

其六,根据静态空间使用的安防弱点改进设计,如去掉隔断、在墙上开口以连接等候区与连廊空间,形成自然监督。在新医院设计中,用空间句法分析这些风险并改进设计。

其中防火楼梯要格外引起注意,因为这里有室外出入口,连接建筑物所有楼层,不常使用并少有监视,是快捷逃跑路线。对此,指南建议修改楼梯位置以避免将防火楼梯用作日常交通,在楼梯里安装报警器,并向医院职工指明防火楼梯在安防方面的缺点。

医院规划设计之初,医院基建管理者应听取各方安防建议,安排上述设计研究,改进存在风险之处。将空间句法分析和其他方法一起作为重要的规划设计工具,找出防范犯罪薄弱的区域进行修改并重新评价,尽量利用人群形成的自然监督作用改善治安环境、减少犯罪风险,并将需要装设硬件设施(电子锁或摄像头)的位置查找出来。

除上述策略外, 2004年~2005年出版的许多NHS设计指南中,为预防医院暴力和攻击,对各类医疗设施的出入口、等候区、进出控制、监视(自然的和摄像头的)、交通标识等,都提出了针对性设计建议。

与国内现有设计观念比较

熟悉医院建筑设计的同仁可从上述内容看出,无论是英国医院建筑预防犯罪的设计,还是国内医生提出的安防设计建议,其中一些设计措施在我国当代医院设计中并不鲜见,如病区的交流室、医患分区等。不过,因为我国主流医院基于“移植”西方经验发展而来,长期以来,难免对一部分医院设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重新从安防设计角度认识这些设计的重要性,有助于医疗建筑师在面对业主提出修改要求时,给出坚持这样设计的理由。

新设计策略主要有:安保措施与医疗服务结合考虑,将医院分为夜间与日间区域,设计师需要从其他部门与急诊部的夜间业务关系角度重新审视医院功能布局 ; 从防范犯罪角度,对仅由医学功能决定的便捷路线进行设计改进 ;从防范犯罪角度调研医院现状,改进高危路线并有针对性地安装安保监控设备等加强防范 ;针对医院犯罪特点调整建筑空间设计,如等候空间不能过于封闭、护士站视野无死角等 ;消防疏散楼梯也要从治安防控角度进行设计改进。

以上措施,并非装设防盗网或在医患间加设玻璃屏般简单、强硬与冰冷,而是通过实证研究,有效利用人们工作生活的自然监督力量等,加强医院场所安全度、提高治安环境质量。预防犯罪的医院建筑设计,关注的是开放且有效的物质环境系统,而非将医院建筑变成城堡 ; 对国内现有的医学功能至上的医院规划设计而言,从设计观念、思路上都是全新的重要突破。

结语

在加拿大、英国,警察部门会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前期过程,新的建筑蓝图不仅要提交消防部门审批,也要送交警察部门审批,请犯罪学家提出改进建议,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会请用户提出安防建议。笔者调研时,医院安保工作负责人说,他们在新医院设计中未能深度参与设计全过程或者在设计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因此,本可以通过设计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增加了安防工作量与难度,如与夜间急诊相邻的门诊不能够完全封闭问题、根据公共建筑通用规范装设安防硬件不符合医院治安管理需要等问题。

面向社会需求改进设计是建筑师的社会职责。医院治安问题不单纯是医院管理者、医生、治安管理人员、医疗纠纷调解人员所要面对的,也是建筑师需要面对的,那是医院物质场所容纳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为降低火灾、地震等灾害对建筑及使用者的损害,建筑设计领域改进设计规范,据此严格审批图纸等 ; 同样,医院中普遍存在的治安事件,也不能视而不见,也要开展研究并制定相关设计指南或规范,至少,要回应医务工作者、安保工作者提出的建筑安防设计措施。

最后借用犯罪学家的话结束本文 : 预防犯罪的医院设计这种“情景预防”方式,“看似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预防,不过它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易于收到明显的效果。在不能迅速做到‘拨火抽薪’的情况下,‘点水’也可‘止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