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作者:龙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尚白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内涵是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符合人们愿望和要求的环境,并在其指导下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善或创造的学科。在各类建筑设计中,医疗建筑设计虽然是更加强调设计逻辑性的一种类型,但尊重并研究作为医疗建筑中行为主体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行为心理,探讨建筑、环境与医患双方行为心理的多方面关系,也是注重人性化的医疗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一种特殊的医疗活动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逐步重视,体检活动以及综合医院中的相关科室或单独的体检建筑正在得到长足的发展。传统上,我国的专业体检机构主要集中于大型综合医院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已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这些综合医院由于传统医疗建筑呈现出的高强度紧张运营模式,对其中针对健康人群的体检中心建筑和空间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合理的设计,使得许多项目都有资源配置不合理、院内交叉感染、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体检人群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数量不断增长的经济收入较高、体检需求旺盛的人群推动了体检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提供纯粹体检服务的单一型高端体检机构。这些机构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私人客户和公司团体,通常具有良好的素养与品位,对体检建筑的空间和使用品质有着更高的诉求,这就要求建筑师进一步深入关注使用者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基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探讨这种新型的单一型高端体检中心的建筑设计策略。 

和谐布局,利用自然

目前,国内综合医院中的体检中心在设计上主要分为独栋复合型、独栋单一型、独立分支型、科室分支型四大类。其中,独立型、独栋型体检中心由于有单独的出入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交叉感染,但是依然存在源于医院整体环境下的感染隐患。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体检流程正变得越来越专业、系统和完善。从传统的要求体检人群空腹、不熬夜、不喝酒、不吃油腻食物或者避免其他不良习惯,发展到为得出尽量准确的体检结果而产生了“住院(调养)—体检”的模式。同时,由于我国的大、中型综合医院一直存在住院床位“一床难求”的现象,满足病患住院治疗需求就已十分困难,若再有一定数量的健康人群因为体检需求而挤占床位住院,必然会给综合医院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独立于综合医院的单一型高端体检中心的出现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新的“住院(调养)—体检”模式的体检流程对其建筑设计自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然界是最好的康复场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由于自然景观“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性、全面的通感性,因此对大脑皮层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麦克哈格曾结合他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良好环境的积极医疗作用。因此,良好的周边环境与亲近自然的项目选址、合理的整体布局与亲切和谐的外部空间营造就成为单一型高端体检中心建筑设计首要满足的要求。

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首先要充分利用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优美的自然景观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丰富的自然绿化与潺潺流动的水源,对体检者具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抚慰作用,再通过科学的配套餐饮进行调理,使患者在“调养—体检”模式下身体能够逐渐呈现稳定、自然的状态。人造景观可以选择常绿的植被品种布置于建筑周边,通过植物自身温和宁静的特质给予使用者(体检者)积极放松的心理暗示。

在整体布局与外部空间营造上,体检中心建筑应与周边调养、休闲居住的建筑群体结合,弱化医疗建筑通常给人的严肃印象,增加亲切感,如运用排斥感较低的弧形线条、包容性较强的凹形空间,或运用宜人的绿色植被与建筑形体结合设计。独立运作的单一型体检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更加自由,可以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营造既富有舒适感、安全性又轻松、明快的建筑环境。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始终应依托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思考人的心理需求与环境、建筑的相互作用与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安澜禅修酒店的体检中心设计中,由于背靠山体,建筑形体结合酒店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采用了流线型、单廊条形设计,同时依循山体轮廓层层退台,并在退台上布置绿植,设置休息、活动空间,营造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整个建筑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生,成为统一的整体(图1)。

图1 安澜禅修酒店体检中心总体布局

趋安避危,合理设置

1、趋向性

医疗建筑的设计与使用者息息相关。体检机构的使用者主要分为两类人群,即前来体检者(以下为行文简单,统称为“患者”)与医护工作者。患者主要为健康与亚健康群体,与综合医院中真正的病患不同,这类人群大多数并没有来自疾病的压力,心理状态更加轻松,其群体构成也相对单纯,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准确认知,对未来个人的健康保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因此,这类单一型高端体检中心运作流程更加清晰和一体化(图2)。

图2 单一型高端体检中心运作流程图

一般来说,人类的行为往往具有趋向性,如趋光心理和捷径效应。当人在室内空间走动时,具有从暗处往亮处移动的心理和行为趋向。针对这一特性,设计中可以将具有充分自然采光的空间与建筑的中枢系统相结合,如接待大厅、垂直交通枢纽、集中候诊、交流互动空间等,使患者的行为更加符合其自然的心理反应。在安澜禅修酒店体检中心设计中,每一层的中央位置都设有宽敞、明亮的中心候诊区域,以此空间作为建筑的核心向两侧科室进行患者的分流。这就是利用了人类的趋光心理,使建筑内部自然形成一种明确但非标识化的空间导向系统,引导人们自然地进行高效聚集与分散。

捷径效应是指人们在清楚地知道目的地所在位置时,穿越某一空间时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出入口位置、家具的摆放方式等与交通有关的细节,就应当顺应人们的这些习惯来设计。如图2所示,体检机构与一般医院的就诊流程完全不同,是一种单向的、流水线式的流程模式,患者不需要依次挂号缴费、寻找科室就诊、检验、复诊、缴费、取药,而是简单地从一个检查项目到下一个检查项目直到体检结束。患者在同一科室内的不同功能房间依次进行检查,廊式候诊可以使患者经过短暂的休息、等候之后迅速进入下一检查项目,而不必返回中心候诊区域再次进行集散。因此,在体检中心中,廊式候诊的使用效率会明显优于厅式候诊。在体检中心设计中,各大科室内部房间按功能和体检流程合理排布后,应设置宽敞的走道便于布置廊式候诊,这既能缓解人流集散中心的压力,也更加方便快捷(图3)。

图3  安澜禅修酒店体验中心二层平面

同时,良好、舒适的体检环境还有赖于建筑功能设置的细节思考。例如,卫生间靠近相关检验功能房间布置,可以避免检查流线过长甚至穿越患者等候区域所造成的不便;放射科(包括MRI、CT、数字影像等多种功能房间)内应设置独立的更衣室以提高服务品质。总的来说,体检是一种短时、集中且追求高效的行为,通常在上午应尽快完成患者的餐前各项检查,以便其恢复正常进食,而书面体检报告的发放一般在下午时段,应设置可达性较强的登记和报告取领房间。

2、避危性

对于体检中心中的行为主体之一——医护人员,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也会充分考虑他们的行为需求,为其设计高效、快捷的工作流线,但往往容易忽视其心理需求。在当今医改逐步推进、医患矛盾重重的大环境下,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恐怕远超其他行业,其心理压力疏导也是建筑设计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人都有避危性,即自动远离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事物的特性。医疗体检设备中的大型仪器常常具有辐射性,如磁共振设备、CT设备、数字影像设备等,长期的大型设备辐射积累对人体的危害虽无定论,但也不得不防。因此,对于体检中心,合理安排设备房间并做好防护措施是建筑设计的要点。由于医疗设备荷载较大,常设置于低层,在设计中可以结合地下空间设置各类设备用房,利用自然环境和地形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减少建设中的材料损耗,更加节能、低碳并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也给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同时,如果没有单独设置的职工宿舍,单一型高端体检中心往往需要在建筑中为医护人员设置宿舍用房。舒适的休息空间和户外环境可以调节医护人员的身心状态,如何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营造一个安全、安静、私密的休息空间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体检中心中医护办公区、休息室的布置同样要考虑避危设计,远离具有放射性的用房。在安澜禅修酒店体检中心设计中,医护人员的办公、宿舍区域单独设置于建筑的顶层(图4),并设置了集中休息平台和活动区域,尽量远离危害类房间并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符合趋利避害的心理需求。


图4 安澜禅修酒店体检中心三层平面

形色结合,人性设计

1、空间与氛围

建筑环境心理学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主要在于指导设计如何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舒适的、合理的空间环境。只有令使用者的生理与心理的舒适感都达到最佳,才达到建筑空间设计的最优效果。

空间环境是建筑本体与人之间的媒介,人作为使用者通过特定的空间环境对建筑物本体产生认知,空间环境的产生和形成与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所处空间的尺度、形式及内容一定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当这种影响与人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时,人会不自觉地融入环境中并产生愉悦的感受,这个空间就具有了稳定人们心理的功能。这时,“建筑—空间—人”三者的关系就是和谐、稳定的,在此空间中的人们便会产生归属感、安全感与舒适感。通过对使用者的工作性质、行为特质、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就能创造出既满足建筑基本功能要求又满足使用者心理需求的良好空间,如宽敞、明亮的休息空间,安全、私密的诊疗空间,安静、舒适的休息空间等(表1)。

表1  体验中心中不同空间形式对体验者心理期望的影响

按照分形原理,建筑平面总是由不同形状的平面组合而成的。规整的平面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给人一种肯定、明确的心理暗示,这种空间适于表达严肃、稳定的气氛,有在一种序列中暂停或终止的意味。在体检中心中,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谈话具有私密性,空间需要具有安全及可信赖的稳定性,因此,诊室房间基本应采用规则的矩形平面,给患者和医生营造稳定、安全的交流环境。

在开敞的公共空间内,进深明显小于开间的横向空间一般具有展示、迎接之意,内弧形空间则更具有环抱感,表达了对往来人流的欢迎与接纳之意(图5)。在安澜禅修酒店体检中心大厅设计中,即利用椭圆形平面空间的接纳感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公共候诊、休息区域的设计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形式与手法,利用弧形或圆形空间的领域感化解医疗建筑通常的冰冷感,给患者营造温馨、轻松的就诊环境(图6)。建筑内部的带状空间则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够引导人流,在功能复合的综合性科室内部采用带状布置功能房间就能形成自然的就诊序列,引导患者在科室内部顺序快捷地完成体检流程。

图5 内弧形空间的包容感

图6 圆形空间的领域感

2、色彩与材质

色彩环境的营造,对改善建筑室内光环境、提升空间品质有着显著的效果。色彩有温感,红、橙色热,黄色温,蓝绿色冷 ; 色彩有声感,热色闹,冷色静 ; 色彩有距离感,不同颜色的距离感是不同的,由近及远依次是红色、黄色与橙色、紫色、绿色、蓝色,因此警示标志常用近色,而缓解压抑、扩展空间宜用远色 ; 色彩有重量感,亮度高、饱和度低者轻,反之则让人感觉较重。同时,设计中色彩本身也离不开材料质感的配搭。

正确运用色彩与材质的搭配有助于缓解疲劳、调节情绪,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成为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催化剂。体检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健康及亚健康人群,色彩设计不必太过肃静、刻板、冰冷,也不应过于艳丽、耀眼、闪亮,应采用淡雅、温和的主色调搭配局部明快、活跃的色彩,来提高室内空间品位。如在接待引导区,可以运用典雅、稳重的色彩渲染安定、亲切的气氛(图7); 在体检区域和诊室,应采用简单、素净的色彩以免干扰医生的判断(图8); 在休闲就餐区,可以采用明快、悦目的色彩,缓解人们的疲劳,愉快就餐。合理搭配色彩与材质的不同属性、明暗、饱和度来改善建筑空间和室内光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室内空间的品质,对医患进行健康的心理暗示和压力疏导,营造舒适、安全的氛围。

当然,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还可以利用对人体无害的绿色植物进行点缀,富有生命力、外表柔软的植物也能够给人以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暗示。

图7 稳重色彩的安定气氛


图8 色彩素净的体检诊室

结语

单一型高端体检中心的建筑设计目前正处于起步的阶段。相较于传统综合医院管理模下的体检机构设计,这类建筑具有一些明显的新特点,例如建筑内部空间布局人性化要求更高、功能更加明确和完善 ; 能够充分满足特定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合理疏导不利的心理压力,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共同保护患者的健康 ; 更加追求“建筑—环境—人”三者的和谐关系,建筑设计能够对建筑的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能为这类新型建筑的设计研究开启一个探讨的新空间。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