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文/荀巍,华东建筑设计总院医疗卫生建筑设计所副所长

医院的服务特点决定了创新和效率的重要性,设计人性化、高效率的医院是每一个医院设计者的责任。

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面临的情况是,医院越建越大,投资越来越高,当然条件会越来越好,但是“大、多、好”并没有解决问题,看病反而越来越难,越来越慢,患者越来越不满意,医患矛盾依然存在。患者诊疗时间短、诊疗路线迂回、电梯拥挤不堪、停车一位难求等都是原因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医疗服务的提升、医疗体制的完善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对于设计者而言,也应当有所作为,因为医院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创新流程、提升效率、改善患者和医生等各种使用人群的就医体验。

如何提高医院的效率,涉及管理、运营、医疗、成本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第一,建立以病种为中心的临床学科组织方式。我们知道传统医院大多沿袭内、外科的逻辑设置分科,然而随着临床学科的发展,情况有了转变,很多大型医院临床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对于某些疾病,大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并不清楚该去哪个科室,经常会出现看错科室的问题。比如肚子痛,看内科还是看外科很难界定,假如看错了科室,按照医院传统的分科逻辑,患者很可能要从内科诊区转换到外科诊区。但是如果医院以病种划分科室,形成消化、心血管、呼吸等一个个医疗中心,患者就非常方便,因为同一病种的内外科在一个分区,患者只需要从一个诊室走到另一个诊室,或者患者不动,医生会诊一次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在临床学科细分的背景下,按病种分科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样做将进一步提高医院的人性化水平。

第二,通过均匀分配患者进行楼层功能布置。医院的楼层功能布置有很多方法,比如按照患者的活动能力、使用频率,或者对内、对外的关系等。但从实际的情况考虑,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均匀分配,对于目前国内医院的调研来看,很多医院存在患者分配不均的现象。有些楼层门庭若市,有些楼层门可罗雀,这使得少数热门楼层占用了大量的交通资源,其他楼层交通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资源的不均匀分配造就了效率低下,而且极度影响患者的使用舒适度。所以我建议在楼层布置时,充分考虑医院的学科特点,均匀分配患者,均衡患者的密度,从而充分发挥医疗活动的效率。

第三,创造效率与医疗设施增量的匹配关系。常常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效率与规模有没有绝对关系?比如车位、电梯和病床等医疗设施增加了,效率是不是必然提高?结论是否定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成本是与规模成正比的;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精心的策划,即使医疗设施增加了,也未必能发挥预期作用,反而有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

举例来说,很多新医院都会建大型地下停车场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但是停车场越大,带来的问题就会越多,如果门诊患者把车停在住院区,停车后走很远才能找到去门诊的电梯。另外还有很多新医院会提高电梯配置标准,但由于电梯集中设置,形成患者、探视家属、医生等几乎所有人挤在一起等电梯的场景,结果是电梯厅更乱,候梯时间更长。还有一些新医院每个护理单元设置60张床位,甚至更多,但是却没有相应增加医护人员数量,看似护理效率提高了,实际上这样做既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又减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见面的时间,服务质量反而降低了。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效率,一方面,需要根据设计标准、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配置规模合理的医疗设施;另一方面,需要从各种人群使用角度,采取分组、分区等设计策略,使所有医疗设施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四,创造建筑设计与使用需求的和谐关系。对医院设计而言,理想的状态是在方案深化时确定好设计准则,包括平面、功能、指标等,接下来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配合。然而,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医院项目是这样做的,设计变更几乎贯穿每个项目的全过程,这也使得很多医院出现超投资、超进度的现象。据统计,在所有医院超投资的原因中,36%与设计变更有关,而大多数设计变更是由于医院方功能调整引起的,医院领导更换或去国外参观都可能引起功能调整。这些调整会由点及面地影响整个设计,因为医院设计的难点在于整体性,任何一处修改都需要通盘考虑功能间的逻辑关系、上下水的要求、电磁干扰、卫生、安全等因素,有些修改无法实现,有些修改即使实现了,也会以带来很多使用问题为代价。

因此,对任何一个医院项目,尊重建设程序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前期,设计方与医院方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沟通,尽可能把功能流程确定下来,即使不能完全确定,也要把基本的功能框架定下来,使将来的修改约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保证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有序可控。

最后需要说的是,现代化的医院必定是高效的医院,医院设计虽不能解决与效率有关的所有问题,但是应该从医院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流程、功能等优化,为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准备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