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城市建筑》2015年第7期

文/苏元颖,CCDI悉地国际设计副总裁,医疗健康事业部总建筑师


今天所有的医疗矛盾都源于医疗资源的不足,更确切地说是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不匹配。一边是医疗资源的不足,一边是医疗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从而使得医疗资源的利益效率成为整个问题的核心。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我们对医疗资源的理解偏差,因为医疗资源是分很多层次的,基层医疗资源可能只是服务于某一社区,但优势医疗专科的服务范围会远大于一个地区,甚至是全国性的。所以现在还是简单地按照千人床位指标去统计地区医疗资源肯定是不完善的。

去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卫生部举办的中法医疗建设交流大会。会上法国的公立医院院长和民立医院院长一直在激烈地争论,虽然法国人均医疗资源高出中国数十倍,但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我国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医疗资源的不足如何去提升效率。在会上法方公认的四个解决路径方向,又和今天所建议的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向是一致的 : 一是提升医院日间治疗的比例,二是建立社区网络医疗和医疗健康服务,三是建立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的医疗综合体,四是医院数字化运用管理。

日间病房的优势和特点在此不必重述,我国日间治疗一直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区医疗太薄弱。把接受了治疗的患者送回社区必须基于两个保障 : 一是医疗监护,二是护理。但是现在的社区目前尚未具备足够的条件,因此在医疗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只能在其病情彻底稳定之后才能出院,也就导致平均住院天数一直降不下来。数据显示,目前法国的日间治疗比率是40%~50%,美国更是达到了70%,而中国却不足10%。法国的医院平均住院天数不到5天,而中国高达10天,也就是说我们一个1000床规模医院的运营效率,只相当于法国500床的水平。可见,提升日间治疗的比例可极大提升医疗资源的运用效率。

关于社区网络医疗,中国的社区医疗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的情况恰恰相反,社区全科医生很强势,他们直接掌握患者的资源,中心医疗机构大部分的患者资源是通过社区医疗的转诊引荐而来的。网络时代使得一些中心医疗机构找到了打破这种垄断的新路径。他们自己组建全科医生班子,建立健康管理中心,然后以会员制的方式把社区的患者吸纳进来,并为每个会员建立电子病历,添置终端设备。这样,患者可以不需要通过社区全科医生,而是通过网络或移动终端直接找到自己的医生。社区网络医疗更具有及时性和全方位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自己的家庭医生取得联系,从而得到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鉴于当前中国的社区医疗体制薄弱、医疗资源均集中在城市医疗中心的情况,或许应该采纳这种方式。

关于医疗健康服务,大家可以看到,这么多年中国的公立医院只关注了诊断和治疗这两点,对前期的预防和后期的康复都没有什么作为。或许是无暇顾及,但这种始终把“诊”和“治”做得很高,恰恰就浪费掉了预防和康复两端的资源。以“生孩子”这一医疗过程为例,公立医院关心的是孕症检查和3~5天接生过程,而整个过程中包括产前的孕症指导、保胎、胎教、心理疏导和产后的月子中心、婴儿抚触甚至形体重塑等服务内容,都是由民营医疗机构经营的。目前国内的民营医疗机构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补充型,专注做前期预防保健和后期的康复养生。这一类对自身的医疗技术以及设备设施的配置要求都不是很高,但的确对患者和健康人群都很有价值,所以称之为医疗资源的延伸服务。另一类民营医院是直接与地区公立医院竞争的。当他们在早期医疗资源和品牌影响力都无法与当地公立医院竞争时,往往采用一种强专科的策略。集中资源创建一个强专科,比如心血管科,引进国内外心血管专科领域的高端人才和配置先进专业设备。在局部科室超越当地综合性公立医院,并确保了专业高度时,心血管病患者都会首选到这来看病,这就是所谓的强专科、小综合模式。待第一个专科成熟后再去发展第二个、第三个专科,当有三四个强专科以后就足以与当地公立综合医院竞争。这是民营医院发展的两个思路。

可以发现,民营医院的发展路径是横向的多元化,而公立医院的发展路径则是纵向的规模发展和技术提升。这两种路径发展也导致了中国医院发展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状态。

对比医院与商业的发展模式。就像小的综合商场变成集中收银的百货商场,百货商场又开始分电器、服装等专柜变成一个大型的百货商场,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个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商业综合体,公立大医院也一样,从社区诊所到以医技为中心的综合医院,再发展到当今医疗中心模式的超大型医院,加上民营医疗机构作为补充,最后也会走向医疗综合体的形式,当中有大型综合医院,有专科医疗中心,又有个体的医疗诊所。医疗综合体医疗资源集中管理、分层利用,实现了医疗健康服务的最高效率。

医疗综合体有三个层次。中间为核心,包括楼宇设备、能源中心、医疗科研,营养餐厅、洗衣房、药械库房等医疗保障,以及一些公用的医技设施设备,如手术中心、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这个核心体为一些综合诊所或者专科医院提供支持,在医疗综合体里面它是基础核心,是个平台,定义了技术能力的高度。

第二层次是一个个医疗实体,如各专科医院。

第三个层次是个体医疗。这样有梯度、有层次的配置就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原因在于,比方一个医疗综合体内的皮肤科医院,它不仅与其他专科医院共享大型医技能源等资源,而且还拥有一些专属的医技设备,然后如果在第三层次有一个个体牛皮癣专病门诊,老中医的治疗特别有效果,又能把皮肤科医院的专用医技设备余量利用掉。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利用率都是按峰值设置的,实际使用中能够达到40%就已不错,多数都在浪费,但设置标准又不能降低,以防止高峰期供应不上出现问题。所以它有很大的冗余度,如果能做到分层利用、错峰利用,就可实现这些设施设备利用的最大化。不仅是消毒供应中心,包括能源资源,哪怕是停车资源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医疗综合体的核心问题就是把层级分好。提高数字化的程度对整个医院的运作会有很大帮助。仅通过手机的挂号app,患者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有多少人排队等候,还需要等待多久,不仅减少了医院候诊区域的拥堵,而且降低了因不明确等候而产生的不满情绪,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但与此同时,这也对医院公共空间能否为患者提供等候期间的其他服务(如娱乐、餐饮、商业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化是现代医院运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运营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不仅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且能够提升医疗的质量、医院功能转型的能力和安全性,为医院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整体协同,将会是医院运营效率的真正体现。

建筑设计是为业主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任何一个医院的建筑形式都必须基于医疗需求,而所面对的需求过于复杂,护士长、医院管理者、医生、患者都是需求者,而且需求不一。

这就需要我们梳理,在此情况下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人性化的东西体现出来,把建筑的效率做出来。评价一所医院的优劣就是在于它的适用性,至于五十年不落后并且依然适用。医院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也导致了医院建设模式的更新,模块化建设以提升空间置换能力的概念、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中心模式正逐步被社会接受。医院建筑的形式在不断创新,而创新正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