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2017冬季达沃斯”年会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正在考虑做连锁医院。而此前万达集团已经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前不久成都也颁出中国首张全科连锁诊所牌照。种种迹象是否在表明民营医疗连锁化经营正迎来春天?
民营医疗连锁化究竟能产生什么价值,民营医疗连锁在信息化上的优势是否凸显?如何应对政策层面的高门槛?近日,在同渡资本的线下沙龙中对民营医院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原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对民营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整体审慎乐观,原因是政府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民营机构,但很多政策在实施中并不顺利,民营医疗在短期内无法有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民营医疗市场看起来热,但是想要获得投资并不容易。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统计数据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医院数量达2.9万个,公立医院12747个,民营医院16004个。与2015年11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430个,民营医院增加1955个。 在诊疗服务数量方面,2016年1-11月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同比提高4.2%;民营医院同比提高17.1%。
段涛认为虽然民营医院数量不断增多,床位也越来越多,但依然面临巨大挑战。段涛表示,民营医疗机构主要缺三样:第一,缺医生,尤其缺好医生;第二,缺真正懂医院市场化运营的管理者;第三,缺病人,患者不愿意去民营医院。
在现有体制下,近一二十年内民营医院要超过公立医院的确是不现实的。“民营医院的发展趋势是连锁,只有这样可以解决体量问题”。
“连锁化的价值更多还是在于资源的协同”,阳光妇儿创始人金亮认为,通过连锁化进行医生、设备、资源的调配效率比单体医院经营有更多优势。
但是,医疗连锁化一定要有可复制性。“如果不具备可复制性,操作就存在困难,而关键是工序能否切分到最细。”乐牙网创始人吕丽这样表示。
“只要社会有需求,医保不覆盖的范围,民营医疗机构就有机会,比如齿科和辅助生殖等”,谢维这样分析,但布局民营医疗需要考虑地区差异。“我国很多地区医保支出不含门诊费用(或报销条件严格),这些地区的医保主要解决住院和大病,不像北上广深,医保是覆盖了门诊费用的,那么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连锁综合门诊将大有可为,创业者要更多的因地制宜。”谢维说道。
不过,在投资者眼中,“问题背后是更多的机会”,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汪剑飞表示,连锁就是将业务不断进行细分同时不断专业化,“有一些特别执着的创业者不断尝试各种路径,将医疗服务进一步细分、专业化,然后变成标准化可复制的东西,形成品牌后可以吸引到行业中上下游机会,再靠资本进行推动,不断做大”。汪剑飞同时强调,在目前的市场中,儿科、齿科等可细分领域具有提升空间,很多资本也正在关注。
移动医疗火爆的当下,谈到医疗连锁必然离不开移动医疗。可恩口腔总经理亓庆国认为,移动医疗虽然火爆,但是必须与实体结合。金亮认为,移动医疗的核心是信息化,信息化是一种技术的延伸,究竟是工具还是平台,更多取决于它是连接还是运营。“如果信息化只起到连接的作用,只是将数据与线上线下连接起来,则只是一个工具,无法称为平台,如果不运营的话,数据还是死的。但是如果说,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让数据真正的产生价值,信息化才能成为一个平台。”
互联网的存在能带动大医院和民营机构共享医生,服务客户,实现远程医疗、异地就医,使得数据收集分析成为可能。瑞美医疗创始人王斌进一步解释,特别是在基本的预防保健服务,诊后管理,术后管理等方面,民营机构通过连锁、属地化,借助信息系统,加上用人机制灵活性,可以把这些服务做到位。
而曾担任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谢维,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懂规矩。需要了解政府官员的想法和初衷,各地政策都有所区别,例如办门诊部或诊所,在中西部牌照很好拿,但是在北上广深就比较困难。因为牌照的发放同医保、卫生政策是衔接的,能否拿牌照要看是否符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规划。缺的资源要引进,多的资源要控制。第二,找对人。虽然民营医疗讨论火热,但是不可否认医疗是一个高度政策依赖的行业。用汪剑飞的话说就是,中国医疗体制条块分割严重,一般办门诊都要区一级的审批,在合规的前提下核心就是三个字,搞定人。第三,管好自己。医疗是高准入高管制行业,长期受监管。医疗行业过去是高门槛,虽然目前国家正在做审批制度改革,以后很多行政审批会采用注册制、备案制,但是监管力量不足的时候,整个行业的监管力度就会变得更加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