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新东方脑血管专科医院(民营)住院2000余人,当地县医院的脑血管病房年住院人数只有1800多人,民营医院的专科终于在诊疗人数上超过公立医院!
多年来,民营医院虽然在数量上早已经赶超公立医院,但是,在实际的治疗人数上远远落后于公立医院。这种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终于在笔者所在地方出现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案例,不过,笔者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现今,以后这种案例或许会越来越多。
公立医院:缺药、缺钱
2017年,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一年。降低药占比、药品零加成全面推广、医保控费严厉,让以前习惯了过好日子的公立医院来说,生存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药品零加成,医院损失的是明晃晃的净利润。
以原阳县新东方脑血管专科医院为例,医院2016年总收入1.6亿,其中3000多万为药品销售,零加价损失450万元,政府应给的补贴至今没有一分钱,2015年度的零加价补贴只给了应该给的20%。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医院是有苦难言。
和医院收入下滑相伴随的是给医生涨薪的硬要求,提高医生的收入已经成为硬指标,但是这部分费用到底从哪里出?缺钱是医院的大难题。
临床路径、电子处方、药占比、重点品种监控等措施的执行,医院用药被多方面受限,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大型三甲医院是分级诊疗中治疗疑难杂症的主要医疗机构,需要大量的新研药和仿制药,但是,重点药品监控,药品集中采购等措施,都是从药品来源渠道与价格上拒绝了这类药品,一些疾病的必须用药严重短缺。豫北一家县级医院心血管专科竟然没有高效高价格的溶栓剂,一度让科主任不敢收治急性心梗病人。这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病人推到民营医院去。
骨干医生收入为公立医院180%
医保定点资格从批准制改成备案制,这对民营医院也是一个利好,去年,这家医院获得了医保定点的资格。
民营医院包袱轻,没有什么老员工,县医院退休人员占25%。当然,收入也是核心问题。在民营医院基础工资3000元,加上奖金大概4000左右,这个收入在当地不算低。虽然从平均收入来讲,这个收入水平和公立医院略有差距,但是骨干力量工资高。
以一位跳槽到民营骨科医院的主任医师为例,他月工资加奖金能达到2万元,当地县科主任月工资加奖金也就1.2万元左右。
以前,公立医院有编制和养老的优势,现在去编制化成趋势,养老呢,都要统一成社会保险,公立医院人事方面的优势将慢慢失去。以前都是退休人员去民营医院任职,现在已经有了在职医生跳槽去民营医院的现象,收入高,有商业保险,民营医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医生的跳槽也将很多患者引流到民营医院。
民营医院反超机会来了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随着政策下发,此后去编制、多点执业、医疗集团和在职医生的院外办医等等重磅利好政策不断推出,以此科学调整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
报告明确指出,2017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要“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并明确提出“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
对于医疗产业来说,笔者认为在2017年,医疗产业领域放开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方面,笔者认为民营医院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以增加和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及整体医疗水平,解除或缓解基层因医疗资源短缺而持续存在的看病难问题。
其原因在于,在大城市,医疗资源相对饱和,而在三四线城市和县级市场,政府财政收入比较有限,零加成等政策都需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当地政府财政往往有心无力,往往会以甩包袱的形式实现公立医院改制。如果不改制,因为投入不够,县医院和民营医院在竞争上可能也会略逊一筹。
据公开报道, 2016年已有430家公立医院消失、2000家民营医院新生,加上各地个体诊所开始出头露面,另外部队医院将禁止给地方提供“盈利性服务”,这都均给医药运营开拓新的市场,非公立医院将是医药企业在今后应该重视的重要终端客户。
质优价廉才是民营的最爱
私立民营医疗机构运营性质与管理机制、体制与公立医院完全不同。以现在药品回扣为例,他们不可能、也不会用自己的钱作为“回扣”成本来骗自己!他们会用严厉的治理管理手段来约束医生可能出现的“回扣”现象,加上私立民营医疗机构的劳务分配办法及高比例、高效益的劳务收入,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减医生“回扣”现象的发生。
与此相对应的是,河南省原阳县“新东方医院”、卢氏骨科医院和杨氏眼科医院三家私立医院,并不决绝医药代表的当面洽谈,许多专科特殊及必须使用的药物购置及时,品种齐全,疗效明显,得到病人满意。
他们一个共同的管理特点就是,重视药品价格,同时也重视药品质量。非公立医疗机构给有质量保障的新特药提供了市场空间,而这也将给保受两票制、二次议价之苦的医药人提供一个新的出路。
延伸阅读:
2016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取消了社会办医的多项限制。有人形容,这是民营医疗的又一春。
愁人的资源“玻璃门”
去年民营医院诊疗人次3.7亿人次,仅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12%
在医疗产业不断扩容之际,民营医院的数量也在猛增。数据显示,2015年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52.6%,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公立医院。
然而,数量增了,市场占有率却不高。在4万亿元的医疗服务市场中,公立医院仍占绝对优势。数据显示,2015年,公立医院床位占80.6%,诊疗人次27.1亿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88%。民营医院床位占19.4%,诊疗人次3.7亿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12%。人们就医仍是往公立医院,去民营医院看病的人次不到公立医院的1/7。
“尽管民营医院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公立医院仍占了市场大头,这个现象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原因归结于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倒金字塔’现状,三级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量仍是最多的,而一个国家正常的医疗服务体系应该是‘正金字塔’型,在基层就医的人最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蔡江南分析,一个国家的医疗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医院、医生、药品、检查。在我国,这些资源往往通过行政化手段分配,塔尖的公立大医院因此在准入、规划、评级、编制、科研、医保等政策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民营医院发展的劣势也被称为“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
不少民营医院医生表示,评高级职称的时候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研究的必须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民营医院往往难以争取到此类科研项目,影响到医生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
在深圳,全市49%的医生已经取消编制,公立医院逐步去行政化。但是王玉林认为,光一个城市取消编制仍不能吸引人才,编制仍是公立医院医生流动的后顾之忧。
在投融资方面,仍然遭遇融资难,民营医院希望在建立之初就获得和公立医院一样的政策,比如地价优惠、奖励、补贴、融资等。由于医院投资回报周期长,大型综合医院从建设到经营上的盈亏平衡往往要8—10年时间,融资难问题成为民营医院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恼人的人才“板结化”
让优质人才流动起来,不再是“单位人”,形成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最近,一个专门研究基因检测技术的“基因小镇”在浙江杭州开始运转。其研发成果将为精准医疗奠定基础。浙江省健康产业联合会理事长、迪安诊断董事长陈海斌告诉记者,精准医疗是医学发展的最前沿的技术,这方面人才紧缺,为此企业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全球分子诊断巨头等建立了人才培训关系。
“人才太重要了,全国都应该取消编制,让聚集在北上广的专家流动起来,满足全国老百姓的需求。”龙城医院投资人杨丽怀说。
“好医生集中在金字塔塔尖,基层大量的是本科学历以下的医生,严重制约我国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成为最大的瓶颈。”蔡江南说,我国的医生是“单位人”,决定了医生不能自由执业,其工资收入按照事业单位标准发放,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未能体现他们的技术劳务价值。低收入、高风险的医生职业,让很多人不再对学医抱有憧憬,造成优质医生短缺加剧。而在发达国家,由于自由执业比较普遍,因此医生收入较高,比如自由执业专科医生收入达到社会平均收入的6倍。
优质人才稀缺,流动性差,但资本又是逐利的,希望快速得到回报,这让行业内“赚快钱”的心态非常普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一个论坛上,两名投资人坦陈,由于资本追求快速回报,而医疗行业核心资源如优质医疗人才都集中在公立医院,人们就医习惯也是在公立医院,因此资本更乐于投在公立医院,而且是有知名度的中高端医院,而不是自己重新建一所民营医院。
蔡江南认为,必须让人才流动起来,形成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建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生培养体制、收入、就业机制,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改善政府监管的水平和手段,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从简单控制准入转为进入后的持续监管。
实际上,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早已出台,但“单位人”的性质导致政策难以落地。近日,人社部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改革联盟执行主席田佑中认为,此举将有利于加速社会办医。他说,取消编制后,医院将根据岗位实施聘用制或合同制,在职称晋升、薪酬水平、学术地位方面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这一方面能够改善编内编外的不公平现象,极大地调动现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编制内职称评定、薪酬、福利待遇是制约医生走出“体制”的制约因素。编制取消后,医务人员将从“单位人”变为“职业人”,符合条件的政府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兼职、就职或开办私人诊所,将极大地推动多点执业,促进社会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