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人民医院用地位于县城以北,总用地面积111.94亩(约7.46h㎡)。用地南临30m再兴路,东临50m龙华北大道(105国道),西面为30m宽万里大道,北面为规划商业用地。医院院区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向约240~270m,南北向约 257m,规划建筑设计包括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楼、食堂综合楼、传染病楼和污水污物处理间,并考虑预留发展用地。总建筑面积:68917㎡(地下7834㎡)(图1)。

图1 区位图

设计理念

拟建设成一所拥有完善的功能布局,先进的流程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现代化医院(图2)。

图2 总平面图

1、以科学合理的医疗流程,整合全院的功能分区

采用“医疗街集中式布置”的设计理念。通过贯穿南北的医疗街来组织功能。医疗街连接门急诊楼 、医技楼 、直至住院病房楼,并设置水平、垂直交通体系,由此形成一连串序列空间,增强了医院的可识别性和可到达性,方便病人就诊。

2、预留发展用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由于医院主要就诊人流来自南侧,而龙华北大道为国道。因此将东面和南面两区域作为医院一期建设用地,方便老城区病人就诊;西侧和北侧则作为医院未来发展用地,这样就为医院留出更自由的空间。而在门诊、医技、病房三大功能中,医技与病房是发展最为迅速,建设最为频繁的部分。因而考虑医技向西发展并可与现有医技楼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同时考虑病房向北发展(远期病房楼),最终形成一个以医技为核心的高效、快捷的医疗体系(图3)。

图3 布局分析图

3、医院功能形态的核心——“以人为本”

为病人、家属、工人、医生、护士、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优良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不同人流拥有各自独立的动线与工作区域。

4、绿色节能的医疗建筑

采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考虑节约土地,建筑集中布局;分期建设、考虑可持续发展;废弃污物和废水有效处理(图4)。

图4 自然采光通风

总体规划

1、功能分区

以医技为核心,通过贯穿南北的医疗街来组织各项功能,功能分区依照:诊—治、内—外、动—静、洁—污等对应的关系展开,医疗区建筑相对集中,便于整个医院的医疗工作与运行,同时各单体建筑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图5)。

图5 鸟瞰图

①门急诊楼:沿再兴路展开,前广场方便大量就诊人员集散,同时急救靠近国道便于救助病人。传染病区相对独立,单独布置在西南角(用地的下风向),避免人员交叉感染。

②医技楼:布置在门诊和住院部间。

③住院病房楼:取最有利采光通风的朝向,满足病房冬至日满窗日照时间。保证良好视野享受中心绿地,且避免了城市道路噪音污染,并配有病人活动区域。

④后勤区:食堂综合楼布置于地块北端,行政位于门急诊四楼。地块的西北角为污物收集区和污水处理,布置在地势低处且相对隐蔽独立。

⑤预留发展用地:考虑住院部和医技用房的发展需要,沿医疗街在西侧和北侧留有发展用地(图6)。

图6 功能分区图

2、出入口及洁污流线

基地共设置三个出入口,在南侧再兴路设置医院主要出入口,建筑退让出前广场,集散人车流。在东侧龙华大道设后勤和住院探视入口。在基地西侧万里大道设污物出口,与中心供应的流线一致。通过分设不同的出入口,保证医院流线各行其道、互不交叉的同时满足医院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使用要求。

外来就诊及探视的车流在院前广场停车或驶入地下停车库停放。门急诊楼地下一层设汽车停车库,住院病房楼设机动车停车。共设地下停车位163个,地面停车位163个(含急救车位3个,急救车送完病人后可就近停放)。

3、环境景观

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布局,在留有大片绿化的同时将绿化、景观引入建筑内部,不仅丰富了建筑空间,活跃了建筑形象,又有助于缓解病人紧张压抑的情绪。高大建筑尽量北向布置,既有效遮挡了北风对用地的影响,又留出了南面的大片绿化。

4、节能环保

根据绿色建筑的要求,考虑采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考虑四节一保的要求,节约土地,集中布置分期建设。废弃污物和废水有效处理。

5、竖向设计

基地东高西低,根据基地及周边道路中心、建筑标高,确定场地标高,基本接近自然标高,减少挖填方。场地最低处设污水处理。

6、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74628 ㎡

总建筑面积:68917 ㎡(地下7834 ㎡)

①门急诊楼:19277㎡(含地下 4998㎡)

②医技楼:6762 ㎡

③住院病房楼 37624 ㎡(含地下 2836 ㎡)

④食堂综合楼:2796㎡

⑤传染病楼:2258㎡

⑥污水处理:200㎡

容积率:0.92

绿地率:47.3%

建筑密度:15.8%

总床位数:606床(含28床传染病床位)

机动车停车:330辆(含地上170辆地下160辆)

建筑单体、医疗流程设计

强调“功能模块化,流程体系化,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医院功能体系。建立合理的医疗单元,营造稳定的就诊区域;尽端布置诊区,减少不必要的人流穿越;强化分区候诊,楼层收费;达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效果。医院街连接门诊楼、医技楼直至住院病房楼,交通流线明晰、一气呵成,同时结合院落布置,形成一连串序列空间。在提高医院的运行和管理效率同时考虑庭院绿化和共享空间的设计。不但使人们处处享受到阳光、绿化,享受自然采光和通风,而且有效减少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强调单体的洁污流线,医患流线与总体规划一致(图7)。

图7 一层平面

1、门急诊楼

门急诊楼设四层,一至三层为门诊诊区,诊区按尽端式分层分区布置,四层为行政办公区。门诊大厅设计成二层高的共享空间,一层设有门诊挂号收费和取药(新农合窗口)。并在取药区配有药库和煎药处;急诊部位于门诊一层,相对独立并与门诊大厅毗连,考虑国道的救护靠东设120急救中心用房;门诊大厅与急诊部相接处设输液中心和注射,抽血等相关用房,这样布局便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诊室考虑二次候诊和楼层挂号收费,减少垂直交通的压力。同时考虑健康人群(体检康复)、易感人群(儿童,妇女)与门诊患者适度分开。

2、医技楼

医技楼设在中部,同时满足门急诊与住院病房楼的使用,保证交通路线最短。同时医技楼在一侧考虑二次候诊空间的设置。将较重和有辐射的放射设备放在一层,不但有利减少造价,而且有利于设备维修,同时考虑放射用房与医生用房合理分区,病人叫号进入检查走廊,减少辐射对人体伤害;检验科采用大空间与小间结合,满足了实验室的要求;病理科靠近检验科,两者联系方便;血库就近手术部,便于手术取血。三层的功能科室大小间组合,便于灵活使用。

3、住院部

住院部每层设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内分设三人间、二人间、单人间共34张床位,另设抢救床3床,共设置床位606个(另传染病房28床)。护理单元中病人电梯与污物电梯分开设置,满足洁污分流的使用要求。病房南向布置,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病房均设有独立卫生间,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部,缩短了护理流线,提高了护理效率。住院部一层设有中心药库,便于住院部护士及病人取配药,有效缩短了路线。

4、中心供应室

中心供应设在住院部一层,中心供应按污物接收,分类,打包,消毒,无菌工艺流程单向循环布置。中心供应的污物收集和洁物取用与手术部的洁污流线保持一致,和每层污物电梯侧集中污物收集间的污物一并通过污物电梯送出。污物的接收和清洁物品的发放分设不同出入口。

5、手术中心

手术中心设在住院部二层。设有10间手术室,内设有苏醒区和预麻等配套用房。医护人员经卫生通道进入无菌区,手术病人由污染区经过相对无菌的过渡空间换推床后进入无菌区。手术使用后的物品通过污染走廊运输回收。运至污物电梯,到底层汇总运出院外或再次通过中心供应。在同层设ICU便于重症病人的看护和运送。

建筑造型

形式追随功能,功能模块组织决定了建筑的体块组合。立面风格现代大气,建筑线条干净、挺拔舒展、高低错落有致。通过体块之间的穿插和高低错落,创造出完整的建筑空间形态,主群楼的模式提升了建筑的标志性和识别性(图8)。

图8 沿街立面

设计方案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门诊单间诊室的面积偏大,医技楼虽然考虑发展的可行性,但本次按床位配置的面积偏小。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县级医院建设速度加快。医院是功能很强的一种建筑综合体,设计一所好的医院需要设计师、医院管理者和科室人员通力配合、共同完成。国内医院建筑虽然正向专业化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愿意选择有经验的设计队伍来设计。但还需要专业的前期策划以及医疗流程的评审机构;需要医院与设计师建构更好的沟通平台,让设计者能更深度地了解医院的设备要求,以及诊、疗、查的工作原理。做好这些任重道远,需要设计者和医院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