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钱丽君老太太在家中熟练地操作便携式测量仪器

居家养老信息化三甲医院驻隔壁

武汉市中心医院谌家矶院区与江岸区社会福利院联手,成立了全省首家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推出“小病不出福利院,大病直接送医院,康复疗养回基地”的模式,为福利院的500多名老人提供全程医疗服务,老人们从居住房间步行数分钟即可到医院院区,院区开放了心电图检查、放射医学检查、彩色超声检查等服务,院区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免费为老人上、下胃管、尿管、吸痰等十余项服务。

谈起为什么要选择这里养老,钱丽君老太太说:“这儿环境安静干净,有市中心医院的专家驻点在隔壁,即使有小病小痛我也放心些。”钱老太太一住就是三年,在这期间,钱老太太学会了自助式家庭健康电视机顶盒的操作方法,每天在家里就能做简单的检查。

市中心医院谌家矶院区负责人叶梅介绍,目前院区有21名医务人员,都是从本部院区抽调过来的业务骨干,为了更好的监控老人们的健康数据,谌家矶院区在福利院家庭中部署了电视机顶盒,福利院老人可自助实现采集10余项健康体征并自动上传至大数据中心。“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后台可实时监控每位老人的电子档案,一旦发现健康数据波动较大,医生就能立即采取介入措施。”叶梅说。

对于病情较重的老人,养老院区可发起与市中心医院本部专家的远程诊断申请,为老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诊断书。

医与养互通有无家门口的“保姆”

与谌家矶院区的“互联网化”的医养结合模式”相比,江岸区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采取了“医养互通有无”式的发展道路。

江汉区常青街的常住人口9.3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7659人,许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后期康复住院的需求很大,部分老人无法承担长期治疗的高额费用。2007年,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有的50张综合病床转换为康复养老床位,购置了理疗、健身、棋牌、电视等设备,聘请专业护工提供集康复治疗、护理、养老为一体的服务。

81岁的刘文桂老人在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养老病房接受检查

81岁的刘文桂老人,去年摔断右手无法生活自理,家人因工作原因无法长期照料,刘文桂便萌生了住进养老院的念头,在看了几个机构后,她选择了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的右手还在恢复期,而且患有哮喘,其它地方没有这里方便,我有不舒服就按床头的灯,医生和护士随叫随到,一个月才2100元,今年春节没过完我就主动又搬了回来。”刘文桂说。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开办养老病床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接收了3000多名老人入住,老人的家属们不必往返于医院和养老院之间,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五免六减”政策,大大降低了老人的住院费用。

位于江汉区闹市区的江汉区社会福利院现有床位800余张,随着老人们对医护的需求越来越大,福利院成立了全科综合医保定点医院,以老年病、多发病的诊断为主要服务特色。“这栋楼整个16层全部作为医院来使用,对于行动自理的老人,我们福利院有宾馆式的服务,对于失能老人,我们有医护卫一体的服务。”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周春芳说。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设立的远程诊断系统

目前福利院内有护士86人,病床90余张,老人“足不出院”就能享受养老和医疗双重服务,医护人员成了养老人群家中的贴心“保姆”。

据了解,湖北省是全国比较早出台医养结合政策性文件引导医疗机构积极介入养老服务的省份,确定了医养结合的四种模式,即医疗机构开设老人病科模式、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模式、将地名医院建成医养结合项目模式和与居家老年人签订养老医疗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