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护理跑医院费事费钱

慢性病的一般护理虽然操作简单,但如果病人到医院操作,需要走完挂号、问诊等流程,有时候还需开住院。这样不仅耽搁了诊疗时间,还会占用病床资源,让患者花费更多的钱,不合算。

“其实不少慢性病的一般护理,只要有人从旁指导,在家里也能完成。”李秋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如今,在社会上已产生了一种新的医疗模式——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互联网,患者可实现在线与医生进行问诊,医生可以在线回答和指导患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医院能够掌握患者以前的患病数据,从而提高问诊的精准度。

李秋说,除了方便就诊,大数据可用于疾病预测和干预。“去年儿童医院已在部分科室试点,今年将逐步在其他科室推行。”

智慧医疗各环节缺标准化

“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显现,亟待解决。”李秋说,如在政府层面对智慧健康总体规划、基础建设、安全监管缺乏指导。再如智慧医疗产业链较复杂,现有的商业模式五花八门,存在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而新的服务模式的创新将会带来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关键技术标准化不足制约了资源共享。李秋分析认为,智慧医疗涉及传感网、通信网、健康信息处理、医疗终端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开展,而且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研发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的积极性不高,原有信息系统及终端之间形成孤岛,更增加了标准化的工作难度。

建立起协调智慧医疗体系

针对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李秋建议,在宏观层面,应由政府投入、主管部门牵头,将各医疗单位的数据整合为统计部门需要的数据,提供最为完整的数据源。

在关键技术标准化方面,打破技术壁垒,建立协调智慧医疗体系。同时,统一标准,对传感网、通信网、健康信息处理、医疗终端和应用等多个环节,以及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研发机构之间进行标准化,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强化终端建设,实现非医疗机构,家庭成员、特殊人群、个人都可以操作的数据和信息采集方式,为完整、系统、全面地检测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数据,与标准参数对比,给个人健康保健提供量化管理的可靠依据。

同时,应将智慧医疗作为智慧城市重要内容进行科学规划,拓展智慧医疗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强化医疗知识培训,转变群众就医观念,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确保相关人员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