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全周期”打通医疗生态链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总体来说我们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水平不高、资源逐渐趋于垄断和集中,而我们的医疗服务却呈现碎片化、分裂化。”许戈良认为,这会给深入推进医改带来一定困难。
在许戈良看来,要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做好医保全覆盖和关注生命周期全过程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全覆盖”需要打破地域的分裂和分割,使群众在经济发展和自身流动过程中,打破地域界限,可以享受到全覆盖的医疗保障。
“全过程”则是要使每个公民的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养老,整个一条链全部打通。不能是等到生病就医时,才开始关注患者,要从孩子还在母体当中就开始关注,看重预防的重要性。这个“一横一纵”有助于完善医疗生态链。
用“互联网+”推进医疗资源下沉
为缓解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的不平衡,这几年,各地都在开展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但在许戈良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医疗人员下沉来说,一般从大城市下乡,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这样短的时间,发挥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2016年,省立医院和科大讯飞共同研发了一个机器识别系统,来对肺癌患者的CT片进行判断。这套系统学习了30万份肺癌患者的CT片以后,目前已经初步上线。预计到今年底,可以通过机器的阅片来代替人工阅片,准确率可达到95%-98%。
“如果这个软件研发成功,就可以把我们的专家智库资源,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下沉到基层。基层医院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软件安装后,提升他们的阅片能力和诊断水平。”为此,许戈良建议,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思路推进医疗资源下沉。
搭建大平台让医院“共享”病人
许戈良介绍,前段时间一位朋友的孙子眼睛上面长了个“小东西”,家人带着去上海一家儿科医院的眼科看,却没有看出名堂。之后,这位朋友找到他,虽然自己不是眼科大夫,但收到对方拍摄的图片之后,许戈良分享到了自己所在的微信群。
这个群里有全国各地的医生朋友,各个科室的都有。很快就有人提供了很好的就医思路,帮这个小患者找对了医生。“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不同医院之间的病人共享。”许戈良认为,自己的这次经历就是一种手机端的病人共享,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有些病,在这个医院看不了,另外一个医院就可以看;在同一个医院,这个医生看不了,可能另外一个医生就可以。”为此,许戈良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打造一个大平台,让不同的医院能够共享患者,给患者带来切实的利益。
建议给生育二孩家庭适当补贴
去年年初,全面二孩放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去年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其中二孩人数超过800万,占全年出生人口45%以上。不过现实当中,很多家庭想生二胎,却因经济原因放弃生育。对此,许戈良认为,可以考虑给予生育二孩的家庭进行补贴,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
“目前省立医院产科床位有52张,来北京之前的几天,病床需求却有106张。” 许戈良无奈地表示,只能在过道两边增加床位。人满为患的同时,妇产医护大喊忙累,“产科医生、助产士现在也很紧缺。”一些高学历的博士、硕士生,要想在医院“上手”,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这样就给老医生增加了负担。
受病床需求影响,以前刚生完孩子的妈妈们至少能在医院住上两三天,如今平均只能住1天。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加大投入来缓解。补贴不但要给生育二孩的家庭,而且还要给医院,以便扩大病房规模、补充医护人员。许戈良还透露,今年省立医院南区将会增加一层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