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环境设计杂志编辑编辑:刘斌


鲁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

医院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因而,我认为,未来医院建设必定会受到健康观念、医技发展、就医意向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在未来的诊疗过程中,传统的“治疗”思路可能被“健康”概念取代,医院会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逐渐向“以完整的人为中心”转变,即充分考虑医院使用者以及其外延的变化。

大众意识的转变给医院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和挑战,未来医院无论是功能分区、流线布置、空间应用等建筑设计,还是环境、文化、智能技术等服务配套,都将出现巨大的革新,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改变,包括能源消耗水平、资本投资力度、管理绩效标准、空间分配理念等。基于此,笔者大胆畅想了未来医院应具备的特征如下:

在医院整体规划方面,将实现医院建筑与区域文化相互交融。医院在选址、风格上都会与所处的城市和谐共生,最大程度契合城市的建筑文化,并具备鲜明的地域标识性。同时,医院与城市的过渡空间会更加紧密,院区内的人流、车流、物流通过过渡空间的重组、转换,可以实现室内与室外不同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为患者提供一个更为轻松便捷的就医过程。

在医院建筑布局方面,功能优先的特性仍将是主旋律。未来医院不仅应为使用者提供更短的运动距离,而且建筑功能模块应更具可塑性、易变性。例如,当医院用地充裕时,可以采用移动式功能检查中心的设计理念,通过将各诊疗单元直线式排布,再根据不同的诊疗需求,功能检查中心进行自由的平面移动,真正实现将治疗走近患者的效果。即便是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将功能检查中心设为“中心筒”,各诊疗单元如同“电梯”一般围绕“中心筒”四周垂直分布,更具立体化地与功能检查中心进行移动对接,丰富了空间的利用率,增加了医疗的便捷性。另外,医院功能的模块化决定了医疗设备必须具备标准化的插口,以方便与接口的拆分、组合,所以插拔式的医疗设备也将在未来得以拓展。

在医院的人性化与生态环境方面,建筑形态与环境不仅要满足于医疗的基本需求,还应充分体现环境的疗愈作用。一方面,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单元式病房设计,为医院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体验。“以完整人为中心”的单元式病房设计理念,不仅将护理围绕病床展开,同时还为陪护的家属、访客、医护人员设置了单独的空间。另一方面,建筑立面和院区景观应引入生态科学的技术。例如,制造景观区域的生态微平衡;设计自供式绿洲的环境模式;发现采光与能耗的结合点等。

其实,在我脑海里,未来医院是一幅智能、生态、温馨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