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随着异地工作流动性进一步加大,我国的空巢老人也将越来越多。在催生了养老地产市场的繁荣的同时,也给养老建筑设计者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我本人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专业设计团队考察了台湾的养老建筑,感触颇多。以下是对本次考察的一个总结,希望对目前国内养老建筑的发提供借鉴和指导。
台湾双连安养中心区位于台湾岛北海岸的新北市三芝区,背山面海,为台湾第一座“连续性”养老照护小区。安养中心共分三期建设,一期二期建筑主要服务于健康及养护阶段的老人,三期则是设有失智照护专区,总床位数为432床,另备有部分短期住宿学员客房。人性化设计贯穿整个安养中心,针对不同类型老人的使用需求,空间的设计也可以被归纳为从私密到公共开放的“黑、白、灰”空间层级来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细腻的空间人性化设计让使用者倍感舒适的同时也发挥了空间功能最大化。
总平面图
“黑”——私密空间
私密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寝室不仅提供最私密的休息空间,更要让住民有领域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认同。在双连安养中心每个寝室外侧,面对半私密走廊的区域,每个寝室入口将退缩空间放置鞋柜及换鞋区,同时提供住民自行装点摆设的区域来展示个人特色。
“灰”——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
半私密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半私密与半公共空间”例如走廊、单元入口退缩、门廊等,对于社交活动是重要的场所。康复室、阅读室、起居室、休憩区或图书室等,则可作为私密与公共空间之间重要的缓冲区。在安养中心的普通赡养房外有合宜的走道尺度与适当的空间节点规划,形成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转换,给老人们提供了宜人的休息环境。对于一些失智照顾的老人,在专区空间中设置单元客厅形成邻里空间,与进入公共区域前的中介转换空间。让老人把家的感觉融入到整个环境中。
半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园区中的半公共空间主要分布在地面层公共空间四周,提供交谊、休憩、学习、休闲、餐饮等需求。此层级空间所呈现的形式,相较其他层级多元,这样的安排如同一个完整聚落,展现出完整且丰富的生活。
“白”——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公共空间”是群体活动的地方,在养老中心中主要指诸如入口大厅、交谊厅、客厅、餐厅、咖啡厅等空间,提供居住者公共社交行为的需要。园区一、二、三期建筑比邻接续,一层空间以宽阔通廊连结贯通,形成全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有天光的休憩座椅、景观空间等,提供住民安全且不受气候影响的活动环境。
一个人的行为与情感,是其与周遭环境互动的成果。对日益衰弱的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生活圈缩小,相对地个人扩展交友范围、能力或意愿也随之降低,因此,如何增进老年居住者对社交程度的意愿与方便性是我们设计师今后研究人性化设计的重要课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