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刘荣玉,就加快分级诊疗准备了多条建议,“除了要建立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还需要用医保制度监督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够完善

分级诊疗,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但在刘荣玉看来,现实中很多患者还是涌向了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常常门可罗雀。

2015年入院人数中,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共16087万人(占76.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37万人(占19.2%),其他医疗机构930万人(占4.4%)。为何大家都要挤大医院?刘荣玉分析,“全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水平差距较大,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医疗需求集中在农村和基层。”而在国外,患者必须有社区医院的意见,才能转诊到上级医院,否则不能纳入医保。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落后、人才资源下沉困难之外,刘荣玉认为,目前的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完善。比如: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无明确规定,各级医院都开展普通门诊服务;双向转诊无明确的转诊程序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政策层面上没有引导好分级诊疗等,都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建立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

“各级医疗机构定位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

刘荣玉建议,要尽快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出台具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

她建议,三级医疗机构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救治层医师培训;二级医疗机构优化结构,改造成“大专科、小综合”医院或慢病专科医院,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急危重症抢救及疑难杂症患者的上转工作。

此外,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常慢多” 病的首诊、分诊、慢病管理和预防、老年病长期护理等服务。这样,医院间发挥各自优势,引导患者合理分流,有助于形成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局面。

用医保制度监督分级诊疗

要想把患者吸引到基层医院去就诊,刘荣玉认为,除了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还要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降低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准入门槛,制定好医疗费用“分级”定价。

刘荣玉建议,在确保政府对基本药物制度的保障及监督下,对专科服务需求量较大的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适当补充专科用药及非基本药物,以提高各级医院间药物使用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建立和完善医联体

互联网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既方便了群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目前,互联网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数据的共享。要推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就必须实现各级医院的信息共享。

刘荣玉分析,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建立信息平台有困难,多数医师平台操作不熟悉等使得信息平台利用率低,且平台系统问题维护滞后弱化了平台的协同作用。

为此,刘荣玉建议,各地要尽快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使用标准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推行掌上医院应用软件系统;在患者、医院及医生间形成互联,进行实时健康监测。